婴幼儿阴道炎应该如何预防 阴道炎对女性危害有哪些

婴幼儿阴道炎应该如何预防

婴幼儿阴道炎应该如何预防?

注意婴幼儿会阴部的卫生,防止感染针对病因。作为家长,只要平时多关心爱护孩子,教育指导孩子爱卫生,保持外阴清洁,裤子松紧适度,减少摩擦,大人小孩衣物分开洗,减少共浴盆浴,预防胜于治疗。

婴儿要保持外阴清洁和干燥。小婴儿使用尿布,选择纯棉质地最好,它柔软、透气好;不出门的时候最好不用尿不湿。大小便后及时更换尿布,每天坚持清洗外阴1-2次,特别要注意洗净,并轻轻拭干阴唇及皮肤皱褶处。

擦洗时要注意自上而下拭净尿道口、阴道口及肛门周围。皮肤如有皲裂,应涂擦无刺激性的油膏。最后在外阴及腹股沟处薄而均匀地扑上滑石粉,以保持干燥。扑粉不宜过多,以免粉剂进入阴道,形成小团块而引起刺激。

进入幼儿期,一般小女孩不再经常睡在小床或坐在推车、座椅中,而多是走动玩耍,也常穿开裆裤,随意坐在地板或地毡上,此时污物、尘土、甚至小虫子容易污染刺激外阴;骑小自行车,或坐在硬物上容易损伤外阴。

因此家长要注意,尽量不让孩子在地板上坐卧,尽早穿死裆裤,不穿紧身裤、化纤的高筒袜;衣服要柔软、宽松、舒适。不能忽视大小便后的清洁,特别是小便后,应用柔软卫生纸拭擦尿道口及周围,并注意小便的姿势,避免由前向后流入阴道。大便后应用清洁的卫生纸,由前方向后方擦拭,以免将粪渣拭进阴道内。此外儿童的浴盆、毛巾等要固定专人专用,避免与大人交叉感染。

所以,要预防幼女得阴道炎,就得从家长做起。平时,要保持幼女的外阴部清洁卫生,用水工具专人专用,内裤不要混洗。要给幼女穿棉制内裤,不要穿尼龙或化纤内裤,棉布内裤透气性能好,尼龙、化纤内裤紧密度高,不利于会阴部透气。同时,对患蛲虫病的幼女,要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注意了这些问题,幼女阴道炎的发生率就会明显下降。

阴道炎对女性危害有哪些

对于阴道炎您了解多少,还是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就不是那么的在意,一致病情严重了在看吗?其实阴道炎的发病危害是很大的,对此您可能了解的不多。如果您有兴趣请继续阅读下文,那里告诉您阴道炎的具体危害会有哪些?对我们的身体危害程度有多大?了解下这方面的知识您就知道喽。

阴道炎对女性危害有哪些?

危害:诱发生殖器感染,造成不孕。细菌性阴道炎可诱发生殖器感染,盆腔炎、肾周炎、性交痛等疾病。

霉菌性阴道炎由霉菌感染引起。其发病率已高于滴虫性阴道炎。医学上把霉菌感染称为是念珠菌的感染,因此霉菌性阴道炎也称念珠菌性阴道炎。多见于幼女、孕妇、糖尿病患者,以及绝经后曾用较大剂量雌激素治疗的患者。

危害:不易治愈,易反复,引发早产、胎儿感染畸形等。

怀孕的女性患上了疾病之后,只有少数女性阴道内的念珠菌可以通过宫颈上行,穿透胎膜对胎儿造成影响,导致了早产。一旦胎儿通过母亲阴道分娩的时候,也可能被念珠菌所感染,大部分会造成口腔念珠菌病。有一部分宝宝还可能发生肛门周围念珠菌性皮炎。这样可以看出,为了预防对胎儿造成了感染,怀孕女性出现了念珠菌性阴道炎之后就能够积极的治疗。

对各种妇科病症有着多年的临床经验,彻底治疗阴道炎,精确定性、针对治疗,在不破坏女性正常生殖组织的情况下,全面有效地杀灭致病菌,修复受损表皮细胞,恢复阴道外部环境的细菌群体平衡,安全、无痛、彻底、不复发。

滴虫性阴道炎的预防与治疗

妇女在妊娠期和月经过后,由于阴道内乳酸杆菌减少,酸碱度接近中性,很容易感染毛滴虫。有性接触关系的双方常可同时感染本病,本病还常与其他性病如淋病同时存在。

毛滴虫一般经过直接性接触感染。如果女方患有毛滴虫病,性交时毛滴虫随着分泌物粘附在男性生殖器表面并进入尿道口内。同样,男性尿道内的毛滴虫可随着精液进入女性阴道内。毛滴虫还可通过间接传染,如患者使用过的浴盆、马桶、浴巾、内裤等,健康人的生殖器只要接触到沾在上面的分泌物就可能被传染上。

此外,特别要提到的是,游泳池也是毛滴虫传播的场所之一。妇女感染了阴道毛滴虫后,大部分感染者经过半个月左右的潜伏期,就会出现症状。

其中,最主要的是白带增多,白带质地稀薄,容易流出,颜色为灰黄色或黄绿色,严重时带有血色,白带中有小泡沫,气味很臭。其次,生殖器尤其是外阴部位,如阴唇、会阴、肛门周围有烧灼感或奇痒,犹如小虫子在爬,使人坐立不安,不由自主地要搔抓,并引起局部皮炎。

再次,性交时会感到阴部不适、疼痛,有的还会出血,严重时还会发生滴虫性尿道炎、膀胱炎,甚至上行感染导致肾盂肾炎,继而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和腰痛等症状。

预防滴虫性阴道炎,可以根据滴虫的生活习性及传染途径采取如下措施:讲究卫生,养成勤洗澡,勤换内衣裤的良好习惯,脚盆、浴巾要专人专用,并经常洗晒消毒。

对于孕妇,则特别要注意月经期前后及孕期的卫生保健。由于滴虫性阴道炎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且易复发。因此,对于滴虫性阴道炎的治疗必须坚持内外用药、夫妇同治,搞好个人卫生。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