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青海省西宁野生动物园副园长齐新章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野生动物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和社会关注。在各项野生动物保护措施中,立法保护是基本而且关键的一环。1988年11月8日,中国第一部为保护野生动物而订立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获得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的一致通过。在这一背景下,原林业部、农业部于1989年1月14日发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涉及5纲,46目,177科,1591种,及昆虫120属的所有种和另外110种野生动物。之后除个别物种被单独调整保护级别外,《名录》总体未曾更新,至今已使用近30年。
《名录》出台后,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使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大熊猫、丹顶鹤、金丝猴等备受国民喜爱的珍稀野生动物受到较好保护。不过30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有些物种数量明显增多,有些物种已然灭绝,有些物种种群数量锐减,还有很多物种由于当年信息不足未纳入《名录》中。不准确的保护级别设置给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
有些数量大幅增加但仍列一级
有些野生动物由于保护意识提升和措施得力,种群数量大幅增长,已经脱离了极危或者濒危的状态,没必要再占据国家一级或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的位置,比如藏野驴和藏羚羊两种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研究指出,野生藏野驴的种群数量早已超过10万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低危物种;藏羚羊数量更是达到了约30万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近危物种。由于国家严格的反盗猎措施,两个物种的野外种群恢复良好,且趋势向好,已经没有必要继续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
有些已然灭绝无需继续保护
虽然国家在不断提高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但仍然有一些物种走向了灭绝。1989年发布名录时,镰翅鸡被确定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1年9月5日,新华社援引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的研究结论,正式宣布野生动物镰翅鸡已在中国境内灭绝。还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白鱀(音jì)豚,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其种群数量锐减,据估算,2002年已不足50头,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指该物种因其生存环境被破坏,数量非常稀少,以致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丧失了维持繁殖,甚至维持生存的能力)。
有些数量锐减,保护级别需提高
小熊猫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字与大熊猫相近,却从未受到过如大熊猫一般的关注和保护。最新数据显示,国内野生小熊猫的种群数量仅有3000只左右,已然岌岌可危,亟需投入更多资源加强保护。还有在古代被称作“彪”的金猫,是曾经与龙、虎齐名的一种猛兽,如今已经多年难得一见,甚至野外种群数量等情况也知之甚少,足以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引起重视,否则很可能步白鱀豚的后尘。
有些亟需保护的还未列入其中
黄胸鹀(音wú)曾经以“禾花雀”的名字出现在很多野味餐厅和保健食品的名单上,这种当时铺天盖地的小鸟并未被列入《名录》中,到2017年,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极危物种,此时它的种群数量可能已不及《名录》制定时的10%,若不加大保护力度,灭绝就在眼前。还有斑鳖,目前全球已知的数量只有4只,我国仅有2只,多年均未成功繁殖。这样一个随时可能灭绝的物种目前也不在《名录》中。2017年1月1日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条规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由国务院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组织科学评估后制定,并每五年根据评估情况确定对名录进行调整。”然而,野生动物名录除了2003年进行过一次微调后,再无更新。野生动物的濒危程度及其判断标准、相关领域的保护方法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保护谁”和“该如何保护”等问题都应该有新的答案。今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水生和陆生动物分别由农业农村部的渔业渔政管理局和自然资源部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进行管理,两个部门如何协调推进《名录》更新,是他们应当思考的问题,而如何以自身行动促进野生动物生态环境改善、种群恢复,则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