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心悸气短、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心脏杂音、心力衰竭等。
1、心悸气短:
室间隔缺损患者由于左右心室血液异常分流,导致肺循环血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早期表现为活动后心悸气短,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静息状态下的呼吸困难。轻度缺损可能无明显症状,中重度缺损患者症状显著。
2、生长发育迟缓:
婴幼儿患者因心脏泵血效率降低,全身组织供氧不足,表现为体重增长缓慢、身高低于同龄儿童。长期缺氧会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严重者可出现智力发育落后。喂养困难、多汗也是常见伴随症状。
3、反复呼吸道感染:
肺血流量增加导致肺部充血,呼吸道黏膜抵抗力下降。患儿易发生支气管炎、肺炎等感染,且病程迁延难愈。冬季为高发季节,部分患儿每年呼吸道感染可达6-8次。
4、心脏杂音:
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响亮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向心前区广泛传导。杂音响度与缺损大小不成正比,小型缺损可能杂音更响亮。伴随震颤是特征性体征,可通过心脏超声确诊。
5、心力衰竭:
大型缺损患者在婴儿期即可出现喂养困难、呼吸急促、肝肿大等心衰表现。成人未经治疗的缺损可能逐渐出现活动耐力下降、下肢水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左右心衰竭症状。
室间隔缺损患者需保持适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心脏负担。饮食应保证充足热量和优质蛋白,适当补充含铁食物预防贫血。注意保暖防寒,减少呼吸道感染机会。定期随访心脏功能,监测肺动脉压力变化。婴幼儿患者需特别注意喂养技巧,采取少量多次方式,避免过度疲劳。术后患者应遵医嘱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