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低体温对患者的影响

围术期低体温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药物代谢延迟、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切口感染率上升及术后恢复延迟。围术期低体温的影响主要有体温调节中枢抑制、麻醉药物作用、体表暴露散热、大量输液未加温、手术室环境温度过低。

围术期低体温对患者的影响

1、凝血障碍:

核心体温降低1℃可使血小板功能下降15%,凝血酶活性减弱,术中失血量增加20%-30%。对于存在基础凝血疾病或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需提前使用加温输液装置,术中监测活化凝血时间。

2、代谢延缓:

肝脏代谢酶活性每下降1℃降低7%-10%,使肌松药作用时间延长50%,术后苏醒延迟风险增加。老年患者及肝功能异常者应减少麻醉药物初始剂量,采用靶控输注技术精准给药。

3、心血管事件:

围术期低体温对患者的影响

低温诱发外周血管收缩使收缩压升高10-20mmHg,同时增加心肌耗氧量,冠心病患者发生ST段抬高的概率提升3倍。术前评估应包括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彩超,高危患者建议使用加温毯维持体温。

4、感染风险:

切口部位温度低于35℃时,中性粒细胞趋化能力下降40%,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从1%升至3%。骨科内固定等植入物手术需严格控制手术室温度在22-24℃,采用循环水毯进行区域性加温。

3、恢复延迟:

术后寒战使氧耗量增加200%-400%,疼痛评分平均升高2分,住院时间延长1.5天。建议术后使用38℃温盐水冲洗体腔,通过充气加温系统维持转运期间体温稳定。

围术期低体温对患者的影响

术前2小时饮用400ml含糖电解质溶液可改善微循环;术中采用辐射式加温器配合充气加温毯可使核心体温维持在36.5℃以上;术后24小时内每4小时监测鼓膜温度,鼓励早期床上活动促进产热。患者转运过程需使用预热的转运毯,病房应提前调节至24-26℃。对于高龄、低体重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高风险人群,建议术前进行冷应激试验评估体温调节能力。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