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和脑溢血的区别有哪些 可从五方面区分中风和脑溢血
中风与脑溢血可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五个方面进行区分。中风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两类,脑溢血属于出血性中风的一种特殊类型。
1、发病机制:
缺血性中风由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占中风病例的70%-80%;出血性中风因脑血管破裂引起,包括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溢血特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导致的局限性出血,多与高血压引起的细小动脉病变相关。
2、临床表现:
缺血性中风常表现为突发偏瘫、言语不清,症状多在数小时内达峰;脑溢血起病更急骤,常伴剧烈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血压显著升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则特征性出现颈项强直与闪电样头痛。
3、影像学特征:
CT检查中缺血性中风早期可能无异常,24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脑溢血立即显示高密度血肿,周围伴水肿带。MRI的DWI序列对缺血灶敏感,SWI序列则能清晰显示微量出血。
4、危险因素:
缺血性中风与动脉粥样硬化、房颤、高脂血症相关;脑溢血主要危险因素为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其次为脑血管淀粉样变或血管畸形。吸烟、酗酒对两类疾病均有促进作用。
5、预后差异:
缺血性中风若及时溶栓可显著改善预后,但大血管闭塞预后较差;脑溢血死亡率达30%-50%,幸存者多遗留严重功能障碍。两者均需长期康复训练,脑溢血患者更易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预防方面需控制血压血糖,低盐低脂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排便,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出现言语含糊、肢体无力等预警症状时需立即就医,脑溢血患者转运时需保持头部抬高15-3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