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织炎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蜂窝织炎需与丹毒、坏死性筋膜炎、接触性皮炎、静脉炎及痛风性关节炎相鉴别。
1、丹毒:
丹毒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浅表淋巴管炎,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鲜红色斑块伴灼热疼痛,与蜂窝织炎的弥漫性红肿不同。丹毒常见于面部及下肢,患者多伴发热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需通过青霉素类药物治疗。
2、坏死性筋膜炎:
坏死性筋膜炎是皮下深层筋膜坏死性感染,进展迅速且伴有皮肤紫绀、水疱及捻发音,全身中毒症状显著。与蜂窝织炎相比,其疼痛程度与皮肤表现不成比例,需紧急清创并联合广谱抗生素治疗。
3、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由过敏原或刺激物引发,表现为瘙痒性红斑、丘疹而无明显发热,病灶边界与接触物形状相关。与蜂窝织炎不同,其无中性粒细胞浸润特征,可通过斑贴试验确诊,治疗需避免接触致敏物质并使用糖皮质激素。
4、静脉炎:
静脉炎多沿静脉走行出现条索状硬结伴压痛,常见于下肢静脉曲张或留置导管患者。与蜂窝织炎的片状感染不同,超声检查可见静脉血栓形成,治疗需抗凝并处理原发病因。
5、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急性发作时关节周围出现红肿热痛,易误诊为蜂窝织炎。但痛风多见于第一跖趾关节,血尿酸水平升高,关节液检出尿酸盐结晶可确诊,需采用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抗炎药控制炎症。
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完整,避免外伤及昆虫叮咬。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下肢水肿者需穿戴弹力袜促进静脉回流。出现皮肤红肿热痛伴发热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恢复期可抬高患肢减轻肿胀,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C以促进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