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怎么回事,怎么办
小儿肠套叠可能由肠道蠕动异常、病毒感染、肠道息肉、先天性肠道畸形、饮食不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手术复位、药物治疗、补液支持、饮食调整等方式治疗。
1、肠道蠕动异常:
婴幼儿肠道发育不完善,肠蠕动节律紊乱时,近端肠管可能嵌入远端肠腔形成套叠。早期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可通过腹部按摩、温水袋热敷缓解肠痉挛,若48小时内未缓解需就医。
2、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或腺病毒感染可能引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导致肠道异常套叠。患儿常伴发热、果酱样大便,需静脉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必要时使用干扰素喷雾剂抑制病毒复制。
3、肠道息肉:
幼年性息肉可能成为肠套叠的牵引点,多见于回盲部。典型症状为腹部包块、血便,确诊后需通过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解除机械性梗阻,术后需流质饮食2周。
4、先天性畸形:
梅克尔憩室或肠旋转不良等先天结构异常易诱发反复肠套叠。超声检查可见靶环征,需行肠切除吻合术矫正畸形,术后需定期复查肠功能恢复情况。
5、饮食不当:
过早添加辅食或食物过敏可能刺激肠道痉挛。建议6月龄前纯母乳喂养,添加辅食时遵循由稀到稠原则,避免冷热交替进食,发作期需禁食并静脉营养支持。
患儿恢复期应保持饮食清淡,选择米汤、南瓜粥等低纤维食物,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日常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剧烈哭闹诱发肠蠕动紊乱。术后三个月内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观察有无复发迹象。适当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肠痉挛的药物。如出现反复呕吐或血便需立即就医排除复套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