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炎与接触性皮炎的区别是什么
过敏性皮炎与接触性皮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发病机制、诱发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
1、发病机制:
过敏性皮炎属于Ⅳ型迟发型超敏反应,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后致敏T淋巴细胞,再次接触时引发免疫应答。接触性皮炎分为刺激性(非免疫性)和变应性(免疫性)两类,前者由化学物质直接损伤皮肤屏障导致,后者机制与过敏性皮炎类似但局限于接触部位。
2、诱发因素:
过敏性皮炎常见诱因包括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吸入性过敏原,以及鸡蛋、牛奶等食入性过敏原。接触性皮炎多由镍金属、染发剂、橡胶制品等直接接触物引发,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则易导致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3、临床表现:
过敏性皮炎好发于肘窝、腘窝等屈侧部位,皮损呈对称性分布,急性期表现为红斑、丘疹伴渗出,慢性期出现苔藓样变。接触性皮炎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晰,表现为接触后数小时至数日内出现的红斑、水疱,严重者可出现坏死。
4、诊断方法:
过敏性皮炎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及斑贴试验确诊。接触性皮炎需通过详细询问接触史,配合斑贴试验(变应性)或重复开放应用试验(刺激性)进行鉴别。
5、治疗原则:
过敏性皮炎需长期管理,包括避免过敏原、使用抗组胺药、局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调节剂。接触性皮炎以清除致敏物为主,急性期采用冷敷、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严重者需系统用药。
两类皮炎患者均需注意皮肤屏障修复,建议使用不含香精、酒精的保湿剂,穿着纯棉透气衣物。饮食上避免已知过敏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欧米伽3脂肪酸。日常需记录可疑致敏物接触史,急性发作期间避免搔抓,沐浴水温控制在37℃以下。合并明显渗出或全身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不建议自行长期使用强效激素类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