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财商 建立正确金钱观

来源: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研究员赵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于保荣


11岁女孩打赏主播5万元,校园贷骗走大学生千万元……越来越多类似事件暴露出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智商和情商之外,忽视了一项重要教育——财商,即理财能力。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学会理财是每个父母都应该考虑的问题,这将影响孩子一生。

学习理财,培养信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研究员赵霞表示,孩子对金钱的兴趣与生俱来。父母关于金钱的早期教育,能帮孩子树立积极正确的金钱观,形成良好的消费行为和理财观念。

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孩子会理财,最明显的好处就是不乱花钱。家长要让孩子明白,钱是有限的,不能随意挥霍,要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学会精打细算,量入为出,而不是将来成为“卡奴”“月光族”。

懂得父母赚钱辛苦。学到更多理财知识后,孩子会明白金钱与劳动紧密相连,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赚取金钱,这不仅增强了理财意识,也让孩子懂得父母工作辛苦,有助培养家庭责任感。

锻炼独立生活和人际沟通能力。在花钱、赚钱过程中,孩子能锻炼与周围人接触和交流的能力,培养经济意识,独立性更强,有有计划地管理消费行为,规划生活。

培养信用能力。学会理财不仅可以帮孩子了解社会规则和现代商业社会运作方式,更能让孩子明白,人和人之间最重要的是信任,而信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资本。

实现更有意义的人生。孩子对金钱的认识还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钱是万能的吗?人到底需要多少钱?金钱对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的思考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家长在教育孩子赚钱和花钱的同时,要让他们学会正确使用金钱,找到赚钱与实现人生价值之间的平衡点、结合点,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

避开错误消费行为

金钱观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于保荣表示,家长的错误消费行为和意识,可能毁掉孩子一生。

总是哭穷。家境一般的中国父母通常会表示自己很穷,买不起这买不起那。这样并不能让孩子学会节约,反而会让他们感到匮乏和自卑。应该对孩子说,父母暂时没有特别多钱,但足够生活,相信只要努力,会越来越富有。父母也要诚心面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尽量满足合理要求。

到处炫富。孩子常会问父母:“我们家有钱吗?”相信大部分家境还不错的父母会回答:“我们家很有钱。”“我们家的钱将来全是你的。”但在国外,父母则会回答:“我们家有没有钱和你没关系。钱是我努力赚取的,你想有钱一定要努力。”于保荣说,父母不必“藏富”也不要“炫富”,客观跟孩子解释家里的收入与日常开销,让其理解赚钱不易,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

想买就买。赵霞指出,中国父母给孩子零花钱很随意,想买就买,如此一来,孩子会觉得花钱的权力掌握在自己这里,不会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导致其在聚餐、服装、娱乐等方面消费无节制。

滥用奖励。赵霞说,一些父母喜欢用钱奖励孩子学习,或因无暇陪伴用金钱补偿孩子,这很容易导致不理智的金钱消费。父母要教育孩子如何得到和自身价值相符的报酬,比如可以通过洗碗筷、倒垃圾、洗衣服等劳动,获得合理奖励。

从不存钱。有些家长没给自己存养老金、救急钱,也没给孩子存学费。想让孩子学会存钱,家长要以身作则。不妨实施全家存钱计划,孩子也出一部分,让他了解存钱的积极意义,实现生活梦想。

财商教育潜移默化

对很多中国孩子来说,学习理财都是从压岁钱开始的。不管是父母收起来还是交给孩子保管,关键在于引导孩子的理财意识。于保荣认为,理财教育必须从小培养,父母身教重于言传。

1~3岁:认识钱币。对于婴幼儿,父母可以通过游戏教孩子认钱。比如向孩子展示钱币,通过大小、颜色、数字判断面值。

3~6岁:懂得存钱的意义。认识钱币不等于理财,理财是要孩子懂得如何合理使用钱财。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与理解能力,告诉他钱能购买零食、玩具;还可以让孩子和小伙伴交换玩具,玩买卖交易、“儿童大富翁”游戏。

小学阶段:允许孩子有些零花钱。这个阶段适当发放一些零花钱,给孩子买个小钱包或储蓄罐,把不用的零钱放进去。购物时,在孩子面前用现金交易,或让孩子拿着钱付款。还要控制孩子过度消费的欲望,比如买东西前先跟孩子商量限额,超过了价格就不买,跟孩子讨论“想要”和“需要”的区别,带孩子去银行了解储蓄、银行卡等理财基础知识。

中学阶段:树立良好的信用。这个阶段可以给孩子开设专属银行账户,把压岁钱和零花钱存在里面,了解利息、定期存款等理财概念。储蓄并不是要孩子成为吝啬鬼,而是知道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

大学阶段:控制消费,学会独立。这个阶段应特别关注同伴对孩子消费的影响,比如攀比、社会比较。要让孩子尽早有经济独立意识,可以鼓励其假期打工;养成记账习惯,明确自己的钱怎么来的,都去哪了,控制购买欲;不能太早开信用卡,父母要随时提醒,查看消费账单,帮孩子合理控制消费。

国外家长各出高招

在帮孩子形成理财意识过程中,国外家长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孩子18岁以后必须独立,为了养活自己,他们基本都有在餐馆做服务员的经历。美国家长会给3~12岁孩子买存钱罐,把自己挣的钱放进去。对于较大的孩子,父母会给他们开“账户”存放零用钱,定期和孩子整理这笔钱。

英国教育部自2014年起,将理财相关知识列为中学必修课。家长们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赚钱,将不需要的东西拿出来拍卖或捐给慈善机构。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

日本人崇尚勤俭节约,很多家长给孩子买玩具时会告诉他们,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就要等到下个月。孩子高中毕业后,父母就不管他们的学费了,需要自己赚。因此,很多孩子从中学开始就利用课余时间打工。

德国父母习惯通过童话故事、游戏、跳蚤市场等形式教孩子认识钱,学会理财。德国银行设立儿童账户,定期举办培训,培养孩子的储蓄习惯。幼儿园和学校常开设跳蚤市场,让孩子们摆摊出售自己的旧书、旧玩具、旧书包等赚钱。

法国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有自己的零用钱,这是一种尊重孩子的方式。孩子从小就接受“家庭理财课程”教育,有的家长甚至选择正规教材、外聘教师或把孩子送到专门的培训机构,但大部分还是由父母言传身教。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