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手足口病警惕走进三大误区

预防手足口病需避免三大常见误区,包括忽视日常防护、过度依赖消毒剂以及混淆疾病症状。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5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预防措施包括保持手卫生、隔离患者、环境通风。

预防手足口病警惕走进三大误区

1、忽视日常防护:

部分家长认为手足口病仅通过显性患者传播,实际上隐性感染者及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均可成为传染源。正确做法是教导儿童饭前便后使用肥皂洗手,避免共用毛巾餐具,流行季节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患者排泄物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衣物需单独清洗暴晒。

2、过度依赖消毒剂:

频繁使用酒精类消毒剂对肠道病毒灭活效果有限,该病毒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但对乙醇耐受。建议优先采用物理消毒方式,如煮沸餐具15分钟、阳光下暴晒玩具4小时。含氯消毒剂需按说明书配比使用,重点消毒门把手、玩具等高频接触物品。

3、混淆疾病症状:

手足口病初期易与疱疹性咽峡炎混淆,典型表现为手、足、口腔出现米粒大小疱疹,部分伴有38℃左右发热。需警惕重症表现如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急促,出现此类症状需立即就医。疫苗接种可预防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完成全程接种。

预防手足口病警惕走进三大误区

预防手足口病需建立科学防护体系,保持居室每日通风2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0分钟;饮食上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鲜枣等水果;患儿康复后仍可能携带病毒,需继续隔离1周。托幼机构发现病例时应立即启动晨检制度,对玩具、桌椅进行终末消毒,防止群体性传播。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