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结膜炎要做什么检查
细菌性结膜炎通常需进行分泌物涂片检查、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裂隙灯检查、泪液分泌功能测试及角膜荧光染色检查。
1、分泌物涂片:
通过采集结膜囊分泌物制作涂片,经革兰染色或吉姆萨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该方法可快速识别中性粒细胞数量及细菌形态,初步判断是否为革兰阳性球菌或阴性杆菌感染,为经验性用药提供依据。检查过程无创,但需注意取样时避免触碰睫毛和眼睑皮肤。
2、细菌培养:
将分泌物接种于血琼脂平板等培养基进行培养,能准确鉴定病原菌种类。配合药敏试验可明确致病菌对各类抗生素的敏感性,指导精准用药。该检查需48-72小时出结果,适用于反复发作或治疗无效的患者,采样前应停用抗生素至少24小时。
3、裂隙灯检查:
使用裂隙灯生物显微镜观察结膜充血程度、滤泡增生及乳头反应情况,评估炎症范围。可鉴别细菌性与病毒性结膜炎的特征差异,如细菌感染多见黏液脓性分泌物和睑结膜充血。检查时需配合荧光素染色增强对比度。
4、泪液分泌测试:
采用schirmer试纸测量泪液分泌量,排除干眼症继发感染。正常值大于10毫米/5分钟,若结果异常提示泪液分泌不足可能加重结膜防御功能下降。测试前需清洁眼周,避免揉眼影响结果准确性。
5、角膜染色检查:
用荧光素钠染色后钴蓝光观察角膜上皮完整性,判断炎症是否累及角膜。细菌性结膜炎伴角膜浸润时可见点状着色,严重者可发展为边缘性角膜溃疡。该检查能及时发现并发症,需在暗室环境下操作。
确诊细菌性结膜炎后,日常需注意保持眼部清洁,使用专用毛巾并每日煮沸消毒。饮食宜补充维生素A和锌元素,如胡萝卜、动物肝脏等促进黏膜修复,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充血。急性期暂停佩戴隐形眼镜,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减少刺激。出现畏光、视力下降等症状需立即复诊,警惕角膜炎等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