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牙龈上长了个肉包怎么办
孩子牙龈上长肉包可能由乳牙滞留、根尖周炎、牙龈脓肿、萌牙期囊肿或外伤引起,可通过口腔检查、抗感染治疗、切开引流、囊肿摘除或乳牙拔除等方式处理。
1、乳牙滞留:
恒牙萌出时乳牙未脱落会导致牙龈组织增生隆起。表现为牙龈局部粉红色包块,触碰无痛感。需拍摄口腔X光片确认恒牙位置,由口腔医生拔除滞留乳牙,通常术后1周牙龈形态可恢复正常。
2、根尖周炎:
龋齿未及时治疗引发牙根尖部感染,脓液穿透骨膜形成牙龈脓包。伴随患牙叩痛、咀嚼无力症状。需进行根管治疗清除感染源,配合头孢克洛等抗生素控制炎症,脓肿成熟后需切开排脓。
3、牙龈脓肿:
食物嵌塞或牙结石刺激导致牙龈局部化脓性感染。包块呈半球形隆起,按压有波动感。需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龈袋,局部涂抹碘甘油,严重者需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4、萌牙期囊肿:
恒牙发育过程中上皮组织残留形成的含液囊肿。表现为蓝灰色囊性包块,常见于6-12岁换牙期。小型囊肿可观察自愈,直径超过1厘米需手术摘除囊壁,保留下方恒牙胚。
5、外伤血肿:
牙齿撞击导致牙龈下毛细血管破裂,血液积聚形成紫红色包块。24小时内冷敷减少出血,48小时后热敷促进吸收。若血肿持续增大需排除颌骨骨折,必要时穿刺减压。
日常需培养儿童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习惯,限制高糖零食摄入,每半年进行口腔检查。出现牙龈包块避免自行挑破,哺乳期母亲需注意乳头清洁。建议选择软毛儿童牙刷,采用圆弧刷牙法清洁牙龈边缘,牙龈红肿期间可暂时用盐水替代牙膏。若包块伴随发热、淋巴结肿大或持续增大超过2周,需及时就诊排除颌骨肿瘤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