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性水肿与肾炎性水肿如何区别
肾病性水肿与肾炎性水肿可通过病因、水肿特点、伴随症状、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式五方面区分。
1、病因差异:
肾病性水肿主要由肾病综合征引起,因大量蛋白尿导致血浆白蛋白降低;肾炎性水肿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水钠潴留。前者常见微小病变型肾病,后者多与链球菌感染相关。
2、水肿特点:
肾病性水肿呈凹陷性,多从眼睑开始蔓延至全身,严重时可出现胸腹水;肾炎性水肿多局限于眼睑和颜面部,晨起明显,下肢水肿较轻。前者体重增加更显著,每日波动可达1公斤以上。
3、伴随症状:
肾病性水肿常伴大量蛋白尿(>3.5g/24h)及低蛋白血症;肾炎性水肿多伴血尿、高血压及肾功能异常。前者可能出现高脂血症,后者常见补体C3水平下降。
4、实验室检查:
肾病性水肿尿蛋白电泳显示选择性蛋白尿,血清白蛋白常<30g/L;肾炎性水肿尿沉渣可见红细胞管型,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可能升高。肾活检病理前者可见足细胞病变,后者表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
5、治疗方式:
肾病性水肿需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或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肾炎性水肿以控制血压(如氨氯地平)、限制盐分及利尿(呋塞米)为主。严重肾病性水肿需输注白蛋白,肾炎性水肿需治疗感染灶。
日常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3g),优质蛋白饮食(0.8-1g/kg/日),监测体重及尿量变化。避免剧烈运动,预防感染,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及电解质。出现呼吸困难或尿量明显减少时应立即就医。长期水肿患者建议穿戴弹力袜预防皮肤溃烂,保持下肢抬高促进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