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会引起肾脏萎缩吗
糖尿病肾病可能引起肾脏萎缩,主要与长期高血糖损害肾小球、肾小动脉硬化、肾间质纤维化、肾单位减少、晚期肾功能衰竭等因素有关。
1、长期高血糖损害肾小球:
持续高血糖会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扩张,形成典型的结节性肾小球硬化(基-威结节)。这种结构性改变使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丧失,最终引发肾小球萎缩。患者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需通过血糖控制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干预。
2、肾小动脉硬化:
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变可导致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性,出球小动脉管壁增厚。这种血流动力学异常会造成肾小球缺血性损伤,进而发展为肾实质萎缩。临床常见血压升高,需联合降压药与血糖管理。
3、肾间质纤维化:
高血糖状态下,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激活成纤维细胞,导致肾间质胶原沉积。进行性纤维化会压迫肾小管和血管,形成"皱缩肾"的病理特征。患者可能出现夜尿增多,需进行抗纤维化治疗。
4、肾单位减少:
随着肾功能持续恶化,有效肾单位数量显著减少,残余肾单位代偿性肥大无法弥补整体功能损失。这种结构性改变直接导致肾脏体积缩小,超声检查可见肾脏长径小于9厘米。
5、晚期肾功能衰竭: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会出现广泛肾小球荒废和肾小管萎缩,肾脏体积可缩小至正常的一半。此时常需肾脏替代治疗,同时严格控制血压血糖以延缓疾病进展。
糖尿病肾病患者应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下,选择优质低蛋白饮食如鱼肉蛋奶,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出现水肿或血压波动时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