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和多动症有什么区别
抽动症与多动症是两种不同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区别在于核心症状、发病机制及干预方式。抽动症以不自主运动或发声为特征,多动症则以注意力缺陷和过度活动为主。
1、核心症状:
抽动症表现为突发、重复、无目的的运动抽动(如眨眼、耸肩)或发声抽动(如清嗓、秽语),症状可短暂控制但易复发。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如无法静坐、打断他人谈话等。
2、发病机制:
抽动症与基底神经节功能异常及多巴胺系统失调密切相关,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多动症主要涉及前额叶皮层发育延迟,影响执行功能和情绪调节,环境因素如早产、低体重可能增加风险。
3、诊断标准:
抽动症需符合DSM-5中抽动频率和持续时间的标准,且排除药物或代谢性疾病影响。多动症诊断需满足注意力缺陷或过度活动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并在多个场景中出现。
4、干预方式:
抽动症轻症可通过行为疗法(如习惯逆转训练)缓解,中重度需药物干预如硫必利、阿立哌唑。多动症首选行为管理结合药物治疗,常用哌甲酯、托莫西汀改善注意力。
5、共病差异:
抽动症常共病强迫症、焦虑障碍,约50%患者合并注意力问题。多动症共病学习障碍、对立违抗障碍比例较高,青春期可能发展为品行障碍。
日常护理中,抽动症患者需避免过度关注抽动行为,减少压力刺激,保证规律作息;多动症儿童应建立结构化日程,通过运动消耗过剩精力。两种疾病均需家庭-学校-医疗团队协同干预,定期评估症状变化。饮食方面建议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避免摄入人工色素及高糖饮食可能加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