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如何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通过分析阴阳失衡解释人体病理变化,主要体现为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五种病理状态。
1、阴阳偏盛:
指阴或阳一方过于亢盛的病理状态。阳偏盛表现为实热证,如高热、面赤、脉数等症状,多因外感热邪或体内阳气过亢引起;阴偏盛则表现为实寒证,如畏寒、腹痛、脉迟等,常由寒邪侵袭或阴寒内盛导致。治疗需遵循"损其有余"原则,阳盛用清热药如石膏、知母,阴盛用温里药如附子、干姜。
2、阴阳偏衰:
指阴或阳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虚弱状态。阳虚生外寒,可见畏寒肢冷、小便清长,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相关;阴虚生内热,出现潮热盗汗、舌红少苔,常见于更年期综合征。治疗需"补其不足",阳虚用右归丸,阴虚用六味地黄丸,同时伴随气短乏力或口干咽燥等典型症状。
3、阴阳互损:
指阴阳双方相互累及形成的病理变化。阳损及阴表现为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如肾阳虚日久累及肾阴,出现畏寒伴咽干;阴损及阳则相反,糖尿病后期多见此证。治疗需阴阳双补,用金匮肾气丸等方剂,这类病理多与慢性消耗性疾病相关。
4、阴阳格拒:
是阴阳失调的特殊病理状态。阴盛格阳出现真寒假热证,如面红却欲盖衣被;阳盛格阴则表现为真热假寒证,如四肢厥冷却胸腹灼热。多见于危重病症,需用通脉四逆汤等破阴回阳或泻热存阴,常伴随脉象与症状相反的矛盾表现。
5、阴阳亡失:
为阴阳严重脱失的危重病理。亡阳表现为大汗淋漓、脉微欲绝,与休克状态相似;亡阴则见汗出如油、烦躁不安,类似重度脱水。需急用参附汤或生脉散抢救,这类病理多出现在大出血、严重感染等危急情况,反映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与功能活动即将解体。
在养生实践中,维持阴阳平衡需注重四时调摄——春季养阳防风、夏季护阴防暑,饮食方面阳虚者宜食韭菜、羊肉等温性食物,阴虚者可选用银耳、百合滋阴,同时配合太极拳等调和阴阳的运动,避免过劳或情志过极等破坏阴阳平衡的因素。当出现明显阴阳失调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中医辨证,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