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科学家解母爱之谜

来源:生命时报

都说母爱是一种本能,然而,其背后的科学道理一直是个未解之谜。英国《自然》杂志官网近日刊载了一项美国的新研究,它揭示了母爱的神经学机理。

早期曾有研究发现,啮齿类动物大脑内侧视前区(MPOA)和腹侧被盖区(VTA)指挥它们的“护犊”行为。新研究中,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华裔科学家林大宇教授带领研究小组对雌性实验鼠大脑的MPOA区域细胞活动情况进行了一系列深入实验。结果证实,当研究人员利用化学手段激活母鼠大脑中表达雌激素受体α的少数神经细胞时,母鼠会立即开始寻找处于不安全区域的鼠崽,并将其叼回巢穴内。更有意思的是,利用未曾交配过的雌鼠完成的重复实验发现,激活这些细胞同样也能让未曾当过妈妈的雌鼠母爱大发,把本不是自己的鼠崽叼回巢穴。而当研究人员通过化学手段抑制这些细胞活性的时候,雌鼠的母爱行为也随之消失。

研究人员还就欣快激素多巴胺在母爱行为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大脑中表达雌激素受体α的神经细胞会映射到产生多巴胺的大脑区域,该区域的细胞一旦受到抑制,雌鼠的母爱行为也将受到抑制。这说明,多巴胺在母爱行为中也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林教授表示,新研究的结论表明母爱行为早已“写进”动物大脑。相关研究仍将继续,下一步他们计划探索雄性实验鼠大脑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机制。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