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丢失性胃肠病主要表现为水肿、腹泻、营养不良、腹水及免疫功能下降。
1、水肿:
水肿是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典型表现,由于血浆蛋白大量丢失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从血管内渗入组织间隙。水肿多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水肿呈凹陷性,按压后出现明显凹陷且恢复缓慢。
2、腹泻:
腹泻是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常见症状,由于肠道黏膜受损导致吸收功能障碍。腹泻多为慢性持续性,粪便呈水样或脂肪泻,可伴有未消化食物残渣。长期腹泻会加重蛋白质和营养物质的丢失,形成恶性循环。
3、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下降、肌肉萎缩、皮下脂肪减少。由于蛋白质和多种营养物质经肠道大量丢失,患者可出现负氮平衡,表现为乏力、消瘦、生长发育迟缓。儿童患者可出现生长发育停滞。
4、腹水:
腹水多见于病情严重的患者,由于低蛋白血症导致腹腔内液体渗出。腹水量可多可少,大量腹水时可出现腹胀、呼吸困难。腹水多为漏出液,蛋白含量低,细胞计数少。
5、免疫功能下降:
免疫功能下降表现为反复感染,由于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丢失导致体液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易发生呼吸道、泌尿道等部位的细菌感染,感染后恢复缓慢。严重者可出现败血症等严重感染。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患者需注意饮食调理,建议采用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少量多餐。蛋白质摄入量应达到每日每公斤体重1.5-2克,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瘦肉等。同时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必要时可添加肠内营养制剂。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和粗纤维食物,减少对肠道的刺激。适当活动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体重、血清蛋白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