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一定要多注意内裤的清洗了,到底怎么清洗,这也是大家都渴望的,那究竟该怎么清洗短裤呢,女性内裤要怎样清洗才能没女人内裤直接贴身接触私密处,也是判断妇科疾病健康最明显指标。如何确保内裤清洁可以彻底,而不会受到细菌的繁殖,所以正确清洗内裤很重要,女性朋友都不可忽视小细节,让我们来看看吧!
一、如何正确清洗内裤
1、内裤单独清洗
内裤接触生理部位,对卫生有特殊要求。如果与外衣混洗容易将外界的致病菌和污染源传到内裤上。尤其是袜子极易带有霉菌,如果与内裤混洗便会传染内裤上。
2、不要残留过夜
内裤要及时洗,不要让内裤过夜,否则容易滋生细菌增加清洗的难度。而且内裤残留的异味容易吸引一些飞虫等昆虫。
3、专门清洗器皿
由于内裤是比较贴身的衣物,所以要有专门的脸盆和器皿,尤其别和洗脚或者装承其他细菌比较多的衣物的器皿。这样容易造成细菌的传染。
4、温和洗衣洁剂
女人的私处是一个弱酸环境,清洁用品一般都是碱性的,所以我们要选碱性不要太强、清洁能力比较好的清洁剂,比如肥皂,或者有杀菌消毒能力的肥皂。
5、充分曝晒太阳
紫外线天然消毒,最好让清洗完的内裤晒晒太阳,如果真的没机会建议可以用高温来处理,例如,用熨斗烫过,烘干机烘过,或者用吹风机让它不要潮。
二、女性清洗内裤注意事项
1、内裤天天换洗
内裤需要天天换洗,不要让内裤过夜,否则大量细菌的滋生,会让清洗变得很困难。内裤不适合晾在浴室里。
内裤必须是手洗,内裤一般相对较小,为增加摩擦密度,建议用拇指与食指捏紧,细密的搓弄,这样才洗得干净、彻底。
2、买来先烫热水
新内裤穿之前最好用热水烫一下,去除可能的有害物质。清洁剂的选择能够起泡的就能破坏蛋白。
3、双氧水除血渍
生理期沾到血渍的内裤可以用消毒伤口的双氧水滴在上面,血渍就能有效分解。
内裤必须一天一洗,清洗要及时,不能“隔夜”
职业女性工作紧张、家务繁重,为了节省时间,不少人一次买回十几条内裤,来不及每天洗时,就积攒起来,等周末一起洗。内裤清洗一定要及时,不要让内裤过夜,否则容易滋生细菌增加清洗的难度。而且内裤残留的异味容易吸引一些飞虫等昆虫。
【内裤清洗方式】
1、手洗最佳
有的女性嫌手洗麻烦,经常用洗衣机洗内衣内裤,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洗衣机本身就存在大量细菌,清洗的同时很容易把这些细菌带到内裤上,造成二次污染,同时洗衣机洗的也不会有自己手洗的干净。用手洗能更有效的增加摩擦密度、能使局部更有效的达到清洁的目的,将内裤洗的更干净。
2、单独清洗
有些女性习惯将每天换下来的内裤、袜子、秋衣等混在一起用洗衣机洗。如果与外衣混洗,容易将外界的致病菌和污染源传到内裤上。尤其是袜子,极易带有霉菌,如果与内裤混洗,便会将霉菌传染到内裤上。共同生活成员间因为衣物用洗衣机混洗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为了自身以及家人健康,内裤千万不能混在一起洗。
3、用力揉搓
有的女性洗内裤时往往是匆匆揉两把,有时甚至连肥皂都不打。建议用拇指与食指捏紧细密的搓弄,这样才可以洗的更加的干净以及彻底。搓洗的时间最好能打好肥皂后认真地搓揉3-5分钟,让细菌与肥皂充分接触。
【内裤洗剂选择】
选用专用的内裤清洁皂
所以在清洁剂的选择上,有的人用刺激性小的清洁剂,无法彻底洗净顽固的污渍;有的人用杀菌效果强的漂白水,但刺激性强,一旦残留对私处刺激过大;有的人用洗衣粉,但不易冲洗干净,且刺激皮肤。
因女性的私处是相当脆弱的一个弱酸环境,所以选用清洁用品时要选择碱性的,但选择的清洁用品碱性也不能太强。建议选择专门的内裤清洁皂,与普通衣物所用的肥皂区别开。
【内裤的漂洗】
用流动的水冲洗干净,防止内裤变硬
揉搓完毕后,一定要在流动的水中充分冲洗,把肥皂泡沫彻底洗净。李红珠解释说,女性的阴道是酸性环境,分泌物也偏酸性,而肥皂是碱性的,清洗时酸碱接触生成盐,如果不及时冲洗干净的话,时间长了,内裤就会发硬,不利于健康。
【内裤的晾晒】
清洗完毕后,充分晒太阳或进行高温处理
紫外线是最好的天然消毒系统,最好让清洗完的内裤晒晒太阳,如果真的没机会建议可以用高温来处理,例如,用熨斗烫过,烘干机烘过,或者用吹风机吹一吹,让它不要潮潮的。
先吹干,再晾晒。内裤不晒等于白洗,保持贴身衣物干燥,才是避免感染的重要原则。但是内裤不宜直接放在太阳下暴晒,最好先在阴凉处吹干,再放到太阳下晒,这样做避免了内裤的变形和发硬。如果没有太阳,可以用熨斗烫、烘干机烘,或用吹风机吹干。
晾内裤时两端都要撑起。晾内裤时不要只夹住内裤一角,否则容易变形,最好夹住内裤两端,或者用儿童衣挂。晾干后的内裤不要和外衣、文胸、袜子等同放。叠内裤时,把左右两边分别向内折,然后将松紧带的一侧向下折,最后将裆部向上折,掖进两条松紧带中间。
结语:对女性的内裤,大家要做好清洗工作,如果清洗不干净的话,对女性的私处健康是不负责了。还有就是洗完内裤一定要放到太阳底下暴晒,这样才能杀菌。很多女孩为了把贴身衣物洗干净,往往用了太多洗衣剂,反而造成残留,引发皮肤过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