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的确诊需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主要有特异性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和凝血功能检查五种方法。
1、抗体检测:
通过检测血清中汉坦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确诊。IgM抗体在发病后3-5天出现,IgG抗体在恢复期显著升高。抗体检测是诊断的金标准,但需注意与其他出血热病毒的交叉反应。
2、病毒检测: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患者血液或尿液中的汉坦病毒核酸。该方法在发病早期阳性率高,适用于病程前7天的快速诊断。病毒分离培养虽可确诊,但因生物安全要求高而较少应用。
3、血常规检查:
典型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血小板进行性减少。发热期可见异型淋巴细胞,低血压休克期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增高。这些变化虽非特异性,但结合临床可辅助诊断。
4、尿常规检查:
病程第2-3天可出现蛋白尿,严重者达+++以上。尿沉渣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部分患者尿中可见膜状物,这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的特征性表现。
5、凝血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D-二聚体升高提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肾功能损害时血肌酐和尿素氮上升。这些指标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确诊后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流质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恢复期应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避免剧烈运动。接触鼠类的高危人群可接种疫苗预防,疫区居民需做好防鼠灭鼠措施。出现发热、头痛、眼眶痛等早期症状时应及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