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有没有息肉,吃饭有暗示?肠道内长息肉,吃饭或有这几个表现
肠道不舒服总以为是吃坏了?小心可能是息肉在"报.警"!最近门诊遇到位年轻白领,长期饭后腹胀没当回事,结果体检发现肠道竟藏着5颗息肉。其实身体早就通过吃饭时的异常反应在提醒我们了...
一、饭后出现这些信号要当心
1、莫名腹胀打嗝
正常进食后出现持续2小时以上的腹胀,特别是固定在下腹部的胀痛感。肠道息肉会阻碍食物正常通过,产生异常发酵气体。
2、排便习惯突变
原本规律的排便突然变得时干时稀,或出现细条状粪便。息肉增大时会改变肠道空间结构,影响粪便成型。
3、便血却不觉得疼
排出暗红色血液或黏液,但没有明显肛门疼痛。无痛性便血往往是肠道息肉出血的典型表现。
二、三类人吃饭时要特别留意
1、长期外卖族
高油高盐饮食会刺激肠道黏膜,4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中,外卖爱好者占七成以上。
2、家族遗传史
直系亲属有肠息肉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3-5倍。建议从30岁开始每年做粪便潜血检查。
3、久坐办公族
每天静坐超过8小时的人群,肠道蠕动速度会下降60%,大大增加息肉发生几率。
三、预防息肉从餐桌改变开始
1、增加膳食纤维
每天保证500克蔬菜+200克粗粮,推荐凉拌木耳、燕麦粥等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
2、补充益生菌
每周吃3次发酵食品,如无糖酸奶、泡菜等。优质益生菌能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3、改变烹饪方式
多用蒸煮代替油炸,控制红肉摄入在每周500克以内。高温煎炸产生的杂环胺是息肉诱因之一。
四、这些检查能早期发现
1、粪便DNA检测
新型无创检查手段,准确率可达90%,适合作为初筛手段。
2、肠镜检查
诊断金标准,能直接观察息肉形态并取样活检。建议高风险人群每3年做一次。
3、胶囊内镜
吞咽微型摄像头完成全肠道拍摄,适合抗拒传统肠镜的人群。
别把吃饭时的不适都归结为"肠胃不好",持续两周以上的异常症状就要引起重视。现在很多医院都有无痛肠镜检查,睡一觉就完成检查。肠道健康就是生命质量的晴雨表,早发现早处理才能避免小问题酿成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