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防尘有高招

来源:生命时报

空气好很大程度上在于灰尘少。西方发达国家也曾饱受灰尘的困扰。20世纪后半叶,除尘是发达国家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欧洲鼓励开发抑尘装备

欧洲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西欧各国更是将基础设施建设、重工业等视为国家经济命脉。但是,大兴土木伴随的,是越来越浓重的灰尘。为此,欧洲各国不得不想招来保证空气质量。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英国就已经开始着手处理空气中的灰尘。当时,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为了防止施工现场的灰尘扩散,政府命令施工单位必须在挖掘机、铲车等设备旁配上消防水龙头,用水流来冲刷灰尘,但这样会造成水资源浪费。欧盟成立后,委员会一直在鼓励各成员国研发新型环保抑尘化学品。截至2010年7月23日,欧盟委员会批准了210个新的“生命科学计划”项目,其中,116个与环境治理有关。

如今,欧盟各国已开发出了几十种抑制空气中灰尘的环保化学品或设备。比如,在法国、瑞士交界的阿尔卑斯山隧道中,路面上定时喷洒浓度为25%的醋酸钙或醋酸镁制剂,防止车辆在过隧道时,轮胎摩擦地面带起灰尘;在北欧的高速公路上,每平方米喷洒约30克氯化镁粉末,10天后可将公路周围空气中PM10的浓度降低约60%;现在欧盟各国土方作业时的“标配”则是一种类似鼓风机的装置,可以喷出小颗粒水雾,不但更有效地防止扬尘,也比水龙头节省超过50%的用水。

美国防尘不力要吃官司

美国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在很多州,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院子及一定面积的土地。虽然土地和院落都归私人所有,但清洁的空气却是共享的。因此,在美国,人们如果想要改造自家院落,都被要求做完备的防尘措施。

《生命时报》记者了解到,美国人若想对私有建筑动土,必须提前一个月在社区内部公告栏张贴告示,明确施工范围、所用设备及预计持续时间。在施工时,大家除了要在可能会产生灰尘的设备、施工现场都盖上防尘布,还要在重点区域使用一些除尘专用的化学品。防尘化学品通常分为两种,一种为氯化钙、氯化镁等无机化学制剂,另一种为木素磺酸盐、沥青和蔬菜油料(比如亚麻籽油和棉籽油)等有机化学材料。如果有人不按照规定除尘,其周围邻居可向当地法院对其提起诉讼,法官会根据《健康与安全法》处以1000~10000美元罚款,严重者有坐牢的风险。

澳大利亚施工之前必须绿化

澳大利亚颁布的《环境作业保护法》规定,在土方作业过程中,必须做好防尘措施,否则将面临巨额罚款。

据悉,这部法案对于工地防尘的措施设置了五个步骤,分别是:制定灰尘管理方案;施工时需限定清理区域、设置物理屏障;施工前向交管部门报备,交警负责控制现场交通;在泥土搬运过程中,要及时洒水、对泥土进行压实处理等;利用植被和化学抑尘剂稳定灰尘,直至完工。

根据法律规定,在土方作业的现场,施工单位或个人必须确保,工地附近约70%的面积种植了矮灌木等防尘植物或使用防尘罩等。此外,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和个人必须在工地所在的小区张贴告示,将开工日期、公司名称、负责人的联系电话等信息公示,并承诺任何与施工相关的问题可随时进行沟通。

日本研发新型无尘汽车

在日本西南部九州岛的北九州市,曾经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最著名的重工业基地。这里铸造厂、汽车厂和煤厂林立,严重影响空气质量,使得北九州市整天灰蒙蒙的,被称为日本“公害聚集城”。

不过,如今的北九州市却是一个有着青山绿水的旅游地。这是因为,日本政府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就意识到,该市污浊的空气给国民健康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开始着手出台一系列防尘政策,整改这些污染大户。在一些生产线上,企业会安装终端处理设备,将厂房内产生的全部污染物都收集起来并集中处理,确保厂房内的灰尘不会飞出去;在一些可能会产生灰尘的设备上,企业研发了高效的吸尘装置或高科技防尘罩;一些企业也积极研发相对清洁的无焦油煤炭等。

2014年,汽车制造企业日产公司还研发了一款新型材料“超级干燥”,作为汽车最后一道涂层,可保护汽车不沾染灰尘和油脂。据悉,有“超级干燥”涂层的汽车,既不会在驾驶过程中造成扬尘,也不会带着灰尘到处跑,大大减轻了环境的负担。正是有了政府及企业的环保意识,使得北九州市这个昔日的重污染城市变成了如今的风景区。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