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王筱虹代表(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近几年,我国环境保护的成就有目共睹。从“大气十条”到蓝天保卫战,空气治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最先达到了国家“大气十条”的控制目标。此外,我国在跨流域河流治理、京津冀地区污染联防联控等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尝试,环保工作不再是某一级政府的事,而是大家联手来做。
但是从专业角度来说,光靠应急、补窟窿式的环保措施还远远不够。以火力发电厂为例,人们解决烟尘问题后,又遇到了酸雨;解决了酸雨问题,重金属污染又冒出来了。环境就像人的血液系统一样,输血只能应急,真正需要的是恢复造血机能。如何从应急补救型向恢复机能型转变,是解决绿色发展最难的地方。
环保人要看得远,不能等到亡羊再补牢,在管控和疏导上,要着眼于十年甚至更久以后。生产模式、技术选择、设计理念是否环保,都会影响末端环境治理的强度、难度和有效性。前端做的预防越多,后面要应对的难度就可能越小。如果没有预见性,提前做一些设置,等问题产生时,环保工作就会很被动,可能一个疏忽就把这几年取得的成绩“一夜打回解放前”。广州市在城市公共交通设计上的做法值得点赞,情愿把小汽车的路挤掉,也要建快速公交系统。既然不能修足够多的路来应对汽车增长,也不能阻止百姓拥有自己的车,那就利用城市管理系统,引导百姓绿色出行,这就是前瞻性的体现。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