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里长了肠息肉,上厕所时会有哪些表现?不妨了解一下

最近上厕所总觉得不对劲,难道是肠子里长了什么东西?

这样的疑问,可能不止一个人有过。肠息肉,这个听起来有点陌生的词,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它就像肠道里悄悄长出的“小疙瘩”,虽然大多数时候不痛不痒,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带来麻烦。

肠里长了肠息肉,上厕所时会有哪些表现?不妨了解一下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肠息肉的那些事儿,尤其是上厕所时可能出现的表现。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不妨仔细看看,别让这些信号被忽视!

肠息肉是什么?它为什么让人担心?

肠息肉,简单来说就是肠道内壁长出的异常组织。它可能是良性的,但也有一部分会发展成肠癌。据统计,50岁以上的人群中,超过30%的人可能患有肠息肉。

虽然大多数肠息肉没有明显症状,但有些类型会悄悄“搞事情”,比如引起便血、腹痛,甚至影响肠道功能。了解它的表现,早发现早处理,非常重要!

上厕所时,肠息肉可能发出的5个信号

1.便血:别总以为是痔疮

“最近大便带血,是不是痔疮又犯了?”

很多人一看到便血,第一反应就是痔疮。但其实,肠息肉也可能导致便血。不同的是,痔疮的便血通常是鲜红色,且附着在粪便表面;而肠息肉引起的便血,可能是暗红色,甚至混合在粪便中。

如果便血持续出现,尤其是伴随其他症状,一定要警惕,别轻易归咎于痔疮。

2.大便习惯改变:突然便秘或腹泻

“以前排便很规律,最近却总是便秘,或者突然拉肚子。”

肠息肉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大便习惯改变。比如,原本每天排便一次,突然变成几天一次,或者一天多次腹泻。

如果这种变化持续超过两周,且没有其他明显原因(如饮食改变、压力大等),就要考虑是不是肠息肉在作怪。

3.大便形状异常:变细或变扁

“最近大便变得很细,像铅笔一样。”

肠息肉如果长在肠道内,可能会占据空间,导致大便通过时被挤压,形状变细或变扁。

如果你发现大便形状突然改变,尤其是持续变细,别忽视,这可能是肠道内有“异物”的信号。

4.腹痛或腹胀:肠道在“抗议”

“最近总觉得肚子隐隐作痛,尤其是饭后。”

肠息肉如果较大,可能会引起肠道不适,比如腹痛、腹胀,甚至感觉肠道里有异物感。

这种疼痛通常不剧烈,但会持续存在,尤其是在排便前后。如果你经常感到腹部不适,别总以为是消化不良,也可能是肠息肉在“抗议”。

肠里长了肠息肉,上厕所时会有哪些表现?不妨了解一下

5.贫血:长期便血的后果

“最近总是头晕、乏力,去医院检查发现贫血。”

如果肠息肉引起的便血长期存在,可能会导致慢性失血,进而引发贫血。

贫血的表现包括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如果你有这些症状,且伴随便血,一定要及时就医,排查肠道问题。

肠息肉的高危人群,有你吗?

虽然肠息肉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但以下人群风险更高:

如果你是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做肠镜检查,早发现早处理。

如何预防肠息肉?做好这4点!

1.饮食健康:多吃纤维,少吃红肉

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同时,少吃红肉和加工肉制品,降低肠息肉风险。

2.保持运动:让肠道更健康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等,可以帮助维持肠道健康,降低肠息肉的发生率。

3.控制体重:别让肥胖“伤肠”

肥胖会增加肠息肉和肠癌的风险。通过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保持正常体重,对肠道健康至关重要。

4.定期检查:早发现早处理

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议从50岁开始定期做肠镜检查。如果发现肠息肉,及时切除,可以大大降低癌变风险。

发现肠息肉,该怎么办?

如果检查发现肠息肉,别慌!大多数肠息肉是良性的,可以通过内镜手术切除。医生会根据息肉的大小、类型和数量,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重要的是,术后要定期复查,避免复发。同时,调整生活方式,降低肠息肉再次发生的风险。

别忽视肠道的“求救信号”

肠道健康,关乎全身。肠息肉虽然可能悄无声息,但它发出的信号,比如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等,千万别忽视。

肠里长了肠息肉,上厕所时会有哪些表现?不妨了解一下

如果你有以上提到的表现,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建议尽早去医院检查。早发现、早处理,才能让肠道更健康,远离麻烦!

你的肠道,值得被好好对待。从今天开始,关注它的健康,别让肠息肉成为隐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