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
有金融界的朋友提出:数学模型计算显示,如果把服务当作养老产业的全部,肯定要亏损,因为服务机构的收入会受各种因素制约,而人工成本则一直会上涨。我提出质疑:常听老年服务机构反映经营困难,他们确实不容易,但大量老年服务机构已经营很长时间,常见的是5年上下的,也有经营了10多年乃至20年以上的,如果肯定亏损,那么这些机构是怎么活下来的?
平心而论,我认为金融界的朋友采用的数据可能有误。从现象看,目前,“经营亏损”叫得最响的往往是保险、房地产企业办的老年机构,这些机构都以“高档”为旗帜,收费不菲。但在中国,高档老年机构的市场相当有限,真正的富裕阶层完全可以花钱请专业人员到家中服侍老人。家里的硬件设施只要加以适老改造,也不会比老年机构差。
在政绩冲动下,以“大型”为标榜的政府办的老年机构,也常把亏损挂在嘴边。他们往往拥有几千张乃至上万张床位,空床率却很高,亏损可以想见。
研究表明,适合中国国情的老年服务机构规模,以50~500张床位为宜,最优规模是100~350张。规模适当的机构只要用心提供服务,入住老人能达到80%以上,可以赢利。从收费档次看,目前中低档比较受欢迎,等“长期照护保险”发展起来后,服务付费有了保障,低档则会被逐步淘汰,转为中档。
《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30.2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1.6张。有媒体在报道时用的标题是:“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超2.3亿人,养老床位仅730万张。”标题中最惹眼的是“仅”字,它提出了一个问题:当前中国,730万张养老床位到底够不够用?最近,有专家组团去发达国家考察,回来后表示大受启发:原来发达国家的老人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都住在老年机构里,而98%都在家中。对于长期研究老年服务的学者来说,这并非一个重要发现,因为当前国际上倡导的就是“原址安老”。
那么谁要住养老机构?按国际经验,是失能老人,尤其是完全失能的老人。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完全失能老人所占比重在3%左右,按中国2.31亿老人计算,是693万人。所以,730万张床位如果都适用的话,正好满足需要。遗憾的是,730万张床位水分很大。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前述公报中,有323万张是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能发挥多大作用不好说。余下的400万张中,又有一半在农村敬老院。兴办农村敬老院的宗旨是集体供养五保老人或孤寡老人,并不强调接纳失能老人。剩下的200万张床位中,约有1/3属于政府办的老年福利院,只愿收养健康老人。因此最有可能收养失能老人的床位,只剩下民办老年服务机构的130~140万张床位,还要除去一部分普通人住不起的高档机构的床位。悲乎,这就是中国老年服务机构床位数的实情啊!
怎么挤掉养老行业的数字水分,拒绝盲目追求高端的浮夸,让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人,真正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福祉,国家、社会、专业人士是时候好好反思和探讨了!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