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颤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通常由心脏电活动异常引起,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和猝死。常见原因包括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心脏结构异常、遗传因素等。治疗需要及时除颤,药物干预,以及针对病因的长期管理。
1、心肌缺血是室颤的主要原因之一。冠状动脉疾病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脏细胞因缺氧而异常放电,从而引发室颤。预防和治疗包括控制高血压、高血脂,改善生活方式,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或搭桥手术。
2、电解质紊乱是室颤的另一个重要诱因。钾、钠、钙等电解质水平异常会干扰心脏电活动的稳定性。例如,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会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治疗包括及时补充电解质,监测血液生化指标,避免过度使用利尿剂。
3、心脏结构异常也可能导致室颤。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结构性心脏病会改变心脏电传导路径,增加心律失常风险。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药物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或手术修复。
4、遗传因素在某些室颤病例中起重要作用。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会增加室颤风险。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5、外部因素如药物、毒素、电击等也可能诱发室颤。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抗抑郁药物以及酒精、可卡因等物质会导致心脏电活动异常。避免滥用药物和接触有毒物质是预防的关键。
室颤是一种需要紧急处理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及时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除颤是挽救生命的首要步骤,随后应进行详细的病因诊断和长期管理。通过控制危险因素、调整生活方式以及必要的医疗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室颤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