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孔灵芝
很多人认为,变矮、腿脚不灵便、驼背等都是年龄增长的必然结果,其实不然。身高降低可能是骨质疏松的表现。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孔灵芝告诉《生命时报》记者:“40岁后,如果比年轻时矮了3厘米以上,就应尽快测骨密度。”《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已将骨密度检测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健康人群也应关注骨骼。孔灵芝给出两点建议。
1.坚持适当的户外运动
科学运动能促进骨钙吸收和骨骼生长。卫生计生委于2015年推出的“健骨操”,基于骨骼生理生长特点,巧妙利用自身重力负荷,全方位刺激骨骼良性生理反应。基于人体功能活动特点,锻炼神经、肌肉、关节的协调配合能力,全面提升身体活动能力。常做健骨操对于提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预防摔倒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2.摄取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
钙是决定骨骼健康的关键元素,维生素D是钙质吸收的主要调节因素。35岁前后,骨量达到峰值。此后,骨量流失加速。当钙的“支出”大于“收入”时,将令骨骼质量变差,引发骨质疏松。最新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日钙摄入量只有400毫克左右,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800毫克(18~49岁人群)~1000毫克(50岁以上人群)相差甚远。建议平时多喝奶、常吃绿叶菜、勤晒太阳。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