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诊断主要通过骨密度检测和相关血液指标来评估。核心指标包括骨密度BMD、骨代谢标志物如骨钙素、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以及血钙、血磷和维生素D水平。
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常用方法为双能X线吸收法DXA,主要测量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T值用于评估骨密度,T值≤-2.5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骨代谢标志物如骨钙素和Ⅰ型胶原羧基端肽可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动态平衡,帮助判断骨质疏松的进展和治疗效果。血钙和血磷水平异常可能提示钙磷代谢紊乱,而维生素D水平低下则会影响钙的吸收和骨骼健康。
对于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建议从饮食、运动和药物三方面入手。饮食上,增加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如牛奶、豆制品、鱼类和绿叶蔬菜。运动方面,推荐进行负重运动如步行、慢跑和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每周至少150分钟。药物治疗包括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和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如特立帕肽,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定期监测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建议高风险人群如绝经后女性、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并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助于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