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外专家王劲,美国华盛顿大学附设医院神经外科医师、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临床神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原发性椎管内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4%,发生率0.74/10万人年,10年生存率64%。髓外肿瘤多为良性的脊膜瘤,占椎管肿瘤的70%~80%。星形细胞瘤(儿童常见)和室管膜瘤(成人常见)是最常见的髓内肿瘤。鉴于颅内肿瘤和椎管肿瘤有生物学相似性,椎管内各类肿瘤的亚型特点,可参照相应的指南。
患有神经纤维瘤病Ⅰ型、Ⅱ型及VHL(VonHippel-Lindau)病的病人,易患星形细胞瘤、神经鞘瘤、室管膜瘤及髓内血管母细胞瘤。70%的原发性椎管肿瘤,表现为低级别、缓慢生长,因此患者常忍受疼痛数月才来就诊。夜间疼痛加剧是髓内肿瘤的特点。约半数患者表现为进行性运动无力。患者可出现感觉减退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排便障碍)。
治疗方案
1.随访观察
无症状性原发性椎管肿瘤,特别是脊膜瘤Ⅰ级和周围神经鞘瘤,呈现慢性进程,因而可随访观察,不予立即治疗。
2.手术治疗
手术主要针对肿瘤引起相关症状的患者。影像边界清楚的肿瘤,如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Ⅰ级、血管母细胞瘤、神经鞘瘤、脊膜瘤Ⅰ级,最大程度地全切除,争取治愈是治疗目标。肿瘤完整切除,效果满意,局部控制率高达90%。
星形细胞瘤Ⅱ级及Ⅱ级以上,由于肿瘤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很难全切除。对202例髓内肿瘤研究发现,80%的Ⅰ级星形细胞瘤实现全切,而Ⅱ级星形细胞瘤全切除率仅有12%。Benes等对有关脊髓星形细胞瘤的38项研究进行系统回顾,结论是:任何时候都要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安全切除病变,这关乎患者的生存质量。
3.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不是首选治疗方式。这是因为没有手术、病理不明,放疗耐受度不清、治疗效果有限。鉴于肿瘤全切后仍有较低的局部复发率,因而肿瘤大部分切除后,不建议行放射治疗。
一项1700例的原发脊髓胶质瘤回顾性分析发现,放射治疗使总体生存率下降。这项研究存在偏倚,因为接受过放疗的病人,有许多不利因素。活检或部分切除后,行辅助放疗存在争议。唯一例外的是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该肿瘤术后行放疗后大大降低了肿瘤的进程。另外,高剂量外照射放疗,在控制肿瘤进展、复发方面,可供选择。在病人中使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安全有效。
4.系统治疗
针对原发性椎管内肿瘤,化疗药物有效的证据非常之少,故这里不再特别推荐。专家认为,手术和放疗失败后,化疗可供选择。但化疗如何实施,专家没有一致意见。最好在临床试验后,再给予化疗。
低级别无症状患者,可以观察或切除。有症状的患者,应进行不同形式的手术治疗。手术计划与结果,与切除界面是否清晰有关。如可能,应尝试最大限度、安全切除。活检或部分切除后症状仍在的患者,无症状髓内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可行辅助放射治疗。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部分切除后,也可行辅助性放射治疗。患者的处理,要根据病理结果(如低级别浸润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间变性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颅内或椎管内室管膜瘤)。诊断为血管母细胞瘤的患者,应筛检VHL病。
所有原发性椎管内肿瘤患者都需进行MRI影像随访。肿瘤进展、复发,再次切除是首选。如手术不可行,高剂量外照射放疗和立体定向放疗,可供选择。手术禁忌、放疗禁忌的患者,可选择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