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结石是由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特殊类型结石,主要由细菌和尿液中的矿物质结合形成。治疗需针对感染和结石双管齐下,包括抗生素治疗和手术干预。
1、感染性结石的成因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常见致病菌为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这些细菌能分解尿素,导致尿液碱化,促使磷酸镁铵和碳酸钙等矿物质沉积,形成结石。泌尿系统感染、尿路梗阻、长期留置导尿管等是主要诱因。
2、感染性结石的治疗需要综合手段。抗生素是基础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头孢类、喹诺酮类等,疗程通常为2-4周,需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药物。对于结石较大或梗阻严重的情况,需手术干预,如经皮肾镜取石术、输尿管镜碎石术等。术后仍需抗生素治疗,防止感染复发。
3、预防感染性结石的关键在于控制感染和改善生活习惯。多喝水、保持尿量充足有助于稀释尿液,减少结石形成。饮食上,减少高盐、高蛋白摄入,避免尿液中矿物质过饱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泌尿系统感染,避免病情恶化。
感染性结石的治疗和预防需多管齐下,从控制感染、手术取石到改善生活习惯,每一步都至关重要。通过科学治疗和日常预防,可以有效减少感染性结石的发生和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