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服药是维持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的关键步骤。介入治疗虽然能快速改善心脏供血,但后续的药物治疗同样重要,它可以帮助稳定斑块、防止血栓形成,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冠心病介入治疗通常包括支架植入或球囊扩张,这些操作虽然能迅速缓解症状,但并不能根治疾病。介入治疗后,血管内壁可能仍有炎症或斑块不稳定,容易引发血栓或再狭窄。药物通过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等方式,帮助维持血管通畅,减少心脏负担。
介入治疗后,医生通常会开具多种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ACEI/ARB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能防止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血脂,稳定斑块;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脏耗氧量;ACEI/ARB类药物如依那普利或缬沙坦,有助于控制血压,改善心脏功能。这些药物需要长期服用,不能随意停药或减量。
服药期间,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监测肝功能、肾功能和血脂水平,确保药物安全有效。如果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也能帮助提高治疗效果。如果感到胸闷、胸痛等症状加重,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