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好药"成为农村患者的口头禅,不管进医院,还是进药店,都希望得到"好药"治疗。一些乡村医生、药店工作人员,甚至卫生院医务人员出于各种原因滥用药品,更是加剧了基层药品乱用。
据笔者观察,农村近20年来出现明显的用药"三滥"现象:一、抗生素滥用。一些村民把抗生素当做"败火药"滥用,抗生素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用药的"主力军"。二、激素药物滥用。不管什么病,总是先上激素药成了很多基层医生的"烂习惯";同时,村民希望的"见效快"同样给激素药物滥用提供更多"市场"。三、儿童用药滥用。婴幼儿用药量超标是常事,甚至被国家药监部门禁止使用的药品还被基层医生当做"救命良药"泛滥使用,比如,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11年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的尼美舒利,仍然成为一些农村药店和家庭的"退热主药"。
医疗体系弊端导致药品滥用
十多年前,新农合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农民终于有了自己的医保制度"。这项农民健康的"安全锁"推行使用不到十年就到处"生锈",甚至一些地方完全"锈迹斑斑"。
一方面,任何医保制度都难逃医学的未知性和局限性,同一种疾病,开出十元、百元、千元的医药费都可以很正常。这给一些医疗机构变相套取医保金提供了便捷,最终导致报销比例越高,病人支出越多。
另一方面,基层医务人员的报酬分配不合理,导致他们在病人的"消费"数额上找工资或奖金,从而与患者默契滥用诊疗和药物。由于村卫生室、药店、卫生院能报销基本医疗保险门诊费用,一些医务人员就会想方设法让参保者"生病",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自然,一些被村民无形认知的"好药"(抗生素、激素、输液等)就会换一种方式堂而皇之地走进每一个村民家中,最终被吞入村民体内,形成一颗"危害健康定时炸弹"。
每到年底,农民都忙于在卫生室、卫生院报销新农合门诊费用,没病购买一堆药品存放家里,必然给滥用再加一层"屏障"。
据报道,目前有的地方已经停止乡村医生报销新农合门诊费用,似乎在让农村医改走"回头路"。有的地方推行医保"合二为一"、"三保合一"等,力图让医保更加规范地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这也只能是一种看似美好的"设想"。笔者认为,不解决百姓对医学认知的不足、不重视基层医务人员的生存质量、不严格监督医保报销、不管好药品终端销售的"隐蔽滥用",医保合并同样不能摆脱农村药品"三滥"困境。
健康科普不足助长药品滥用
当前,农村一些地方出现药品从"三滥"逐渐发展到"多滥"的现象。比如,中草药、中成药、中药饮片泛滥运用在农村逐年增多,滥用输液、滥用住院、滥用手术、滥用剖腹产等在农村同样存在。
据笔者观察,药品滥用不仅跟医保制度弊端、医务人员收入问题等体制性问题有关,还跟患者认识有关。百姓对医学知识认知不足,盲从诊病,对诊疗效果期望值过高,甚至有攀比看病等现象。还有就是百姓无法识别真假医生,部分村民误认为"卖药的都是医生",导致农村药店正在成为"全科医学诊所",什么病都能诊疗,大肆泛滥用药。
因为缺乏健康、医药知识,也不了解医保政策等,一些老百姓实际上存在通过多消费"换回自己所交医保金"的不正确想法,难免步入心甘情愿被滥用药物的泥潭。抑制农村日趋加剧的滥用药物现象,需要加强对科普的普及,让百姓正确对待就诊和运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