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心血管疾病时,你会拨打120吗?记者今日从中国首个“心梗救治日”启动仪式上了解,“全民心梗认知调查”发现,约50.13%的人担心急救车在往返方面花费时间较多,害怕耽误救治。然而,北京市急救中心副主任刘红梅介绍:“使用120急救系统非但不耽误时间,而且加快救治进度。”
据刘红梅介绍,一项使用120系统与自行前往医院的美国调查发现,患者使用120系统到达可靠医院缩短31分钟,获得心电图缩短3分钟,接受冠脉治疗缩短13分钟。刘红梅分析说,从拨打急救电话那一刻起,患者可以在急救医师的电话指导开展自救;患者进入急救车后可做心电图,方便早诊断、早治疗;直接把患者送到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并提前与医院科室建立联系,启动绿色通道。
据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心梗目前已高居我国死亡原因第二位,到2030年,我国预计将会有2300万心肌梗死患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表示:“我国每年新发心梗60万例,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开通血管的理想时间是发病后120分钟内。每拖延1分钟,就会有大量的心肌细胞死去。”
2014年10月,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生命时报发起,并联合人民网健康频道、新浪健康、搜狐健康、腾讯健康、网、凤凰健康、中国网医药频道、、MSN健康等进行了“全民心梗认知调查”,共3万余人参与。调查发现,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心梗患者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开通血管,而且87%的人认为发病2小时是黄金救治时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葛均波院士说,通过放支架和溶栓的方式开通血管,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在医学上被称为“早期再灌注治疗”,也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但是,患者发病后很长时间才到医院、家属犹豫不决、院前急救体系有待完善、基层抢救水平有待提高等,都影响了血管再通时间。其中,患者就诊耽误的时间最长。
以前,急性心梗是老年人的专利,因为他们大部分有冠心病或其他冠状动脉病变。近来年,随着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向二三十岁人群扩散,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在四五十岁的人群中也不罕见。霍勇教授建议,有冠心病或者有AMI高危因素(如有家族史,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肥胖、吸烟、过度劳累者)的群众,一旦出现胸痛等心梗症状应快速拨打急救电话。当患者把接力棒交给急救人员后,训练有素的专业急救团队应快速诊断,将患者快速地运送到附近能提供24小时心脏急救的医院接受治疗,并迅速与接力赛第三棒——医院医生衔接。
为了让心肌梗死患者尽快得到早期再灌注治疗,医生们已经行动起来。霍勇介绍说,在原卫生部医政司的领导下,中国医师协会立项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于2012年启动,覆盖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53家三级甲等医院。第一阶段,项目的实施重点是在医院环节,通过多项措施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早期再灌注率,推动了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流程规范化。不久后,该项目将启动二期工程,医院规模预计扩大至200家有急诊PCI资质的医院及周边的二级及基层医院,重点探索改进患者的转运模式,建立区域救治网络,以提高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
另外,全军系统也已经积极行动起来,提高急性心梗救治的效率。据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荆全民介绍,军队心梗规范化救治项目覆盖24个省份60家医院。目前,沈阳军区总医院专科急诊和胸痛中心正在强化时间流程管理,把专科急诊前的214分钟降为目前的69分钟。
本次“心梗救治日”活动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生命时报社主办。主办方表示,将“心梗救治日”定在11月20日,就是希望大家牢记两个“120”,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把握黄金救治120分钟,才能构筑起固若金汤的心梗防治战线。首届“心梗救治日”的主题设定为“120分钟,传好生命的接力棒”,呼吁全社会牢记“心梗救治要抓住黄金120分钟”。
活动除了北京的主会场外,还在黑龙江、河北、山东、上海、海南、厦门等地同时举办了活动,希望全民行动起来,尽最大努力减少心梗对于国民健康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