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的频率应适度,建议每月1-2次为宜,过度掏耳可能损伤耳道或引发感染。耳朵具有自洁功能,耳垢会自然排出,频繁掏耳反而可能破坏这一机制。
1、耳朵的自洁机制。耳垢是耳道皮肤腺体的自然分泌物,具有保护作用,能够吸附灰尘、细菌并抑制其生长。正常情况下,耳垢会随着咀嚼、说话等动作向外移动,最终自行排出。频繁掏耳朵可能破坏这一过程,导致耳垢堆积或耳道皮肤受损。
2、过度掏耳的风险。经常使用棉签或硬物掏耳可能将耳垢推向耳道深处,形成栓塞,影响听力。用力不当可能划伤耳道皮肤,增加感染风险,甚至引发外耳道炎或鼓膜穿孔。使用不洁工具掏耳还可能导致真菌或细菌感染。
3、正确的掏耳方法。如果确实需要清理耳垢,建议使用柔软的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入口,避免深入耳道。对于顽固的耳垢,可用医用滴耳液软化后,由医生使用专业工具清理。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或指甲抠挖耳道。
4、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儿童和老年人耳道较脆弱,更应避免频繁掏耳。对于佩戴助听器或耳塞的人,需注意耳垢的定期清理,但仍需遵循适度原则。若出现耳痒、耳痛或听力下降,应及时就医,而非自行掏耳。
5、保持耳部卫生的其他方法。日常生活中,洗脸时可顺便用湿毛巾轻轻擦拭外耳廓。洗澡或游泳后,及时用干毛巾擦干耳道口,避免水分滞留。若耳道感到不适,可尝试轻轻拉拽耳廓,帮助耳垢自然排出。
掏耳朵并非日常必需,过度干预可能适得其反。每月1-2次的适度清理足以维持耳部卫生,若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而非自行处理。保护和维护耳朵的自然功能,远比频繁掏耳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