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忠镐:“在我心中病人永远最重”

导语

有这样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医生,早已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本应去和远在美国的妻子、儿孙团聚,共享天伦。可他却决然的选择独自一人留在国内,继续从事他所热爱的医疗事业。他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位老人,到底是怎么样的工作对他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

在第二炮兵总医院,记者终于见到了这位仰慕已久的医生,他的名字叫汪忠镐,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也是我国血管外科领域的奠基人。汪院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一语破的:“为了我的病人和科学事业,我必须留在中国!”我们都被汪院士的这种精神所感染、所折服。

人物简介

汪忠镐,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第二炮兵总医院名誉院长,是我国血管外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学组终身名誉主任委员,美国和印度血管外科学会名誉会员,亚洲血管外科学会前主席,国际血管联盟顾问和前副主席,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创始主席,国际脉管学院副主席和国际血管外科学会副主席。

发表论文400余篇,编书13部,参与编书68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13项,国家专利13项,2005年获中华医学杂志90周年纪念金笔奖,2007年获首届“吴阶平医学奖”(唯一获奖者)。

事迹回眸

潜心研究,填补我国血管外科领域多项技术空白

汪忠镐1937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61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后,分配到医学的圣殿——北京协和医院。从当医生那天起,他除了在临床中问诊查体、观察思考外,总是穿梭在图书馆、病案室,针对各种疑难杂症寻找破解的线索,不断拓展视野,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战经验。

汪忠镐经常勉励自己:

“作为一名医生就要多为病人做点事!”

1971年,他为一位甲状腺肿瘤患者实施了高难度手术后,患者食道开始化脓,大家都觉得没有活的希望了。作为主治医师的汪忠镐心急如焚,几天几夜合不上眼查阅资料、潜心研究,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招,把一个塑料管套上个橡皮膜,插到食道里再打入气体,终于把漏洞堵上了,这次意外的发现,变成他的最早发明——自制球囊导管。这一技术经过推广后,治疗动脉栓塞病变使救治率从36%提高至90%,在治疗腹主动脉骑跨栓时还避免了开腹,围手术死亡率从46%降至10%。在研究中,汪忠镐还发现当大动脉炎患者的颈部4根动脉均阻塞时,大部分患者颈内动脉竟仍通畅,据此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施行升主动脉与颈内动脉搭桥术的可行性,并首先完成了这种手术,取得良好疗效。

="window.open('https://file.fh21.com.cn/fhfile1/M00/4D/DF/oYYBAFjCacyAerw7AAH6L_yHCRI120.jpg')" src="https://file.fh21.com.cn/fhfile1/M00/4D/DF/oYYBAFjCacyAerw7AAH6L_yHCRI120.jpg"/>
汪忠镐院士与大夫讨论病例

汪忠镐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一刻也没停止前进的步伐。经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他攻克了当时不为人知的顽固性腹水和消化道大出血,所谓布加综合征,由此将我国血管外科引向世界。20世纪末,他发明了血管腔内支架,于1995年获得临床成功。2000年初,他以单枚升主动脉支架成功抢救了全主动脉夹层、狭窄和破裂患者和以少创法治愈主动脉弓动脉瘤,实现了腔内治疗的新突破,并发明了许多医疗器材,先后成功申报了13项国家级专利,应邀在美国、德国、日本、匈牙利、意大利、韩国等国的60多所大学作特邀报告。除此之外,还最早开创了内皮细胞种植静脉型人工血管的研究,实现了人工血管腔面的快速内皮化,百日通畅率达100%,实现了骨髓细胞向内皮细胞的转化,在意大利《血管病理学进展》和美国《血管外科学》各撰写一章。

汪忠镐常说:“只要病人有需要,我就一定要想办法去满足,尽最大能力去挽救病人的生命!”经过汪忠镐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许多命悬一线的血管外科疑难重症患者重获新生,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赞赏和肯定。

跨越学科,全力解救更多同病相怜的危重患者

2003年“非典”期间,汪忠镐因生一场大病,却因祸得福,拓开了一个中国医疗学科新领域,在医学界引起震憾。

那时,汪院士出现不明原因的流涕、喷嚏、耳鸣等症状。最初诊断为“过敏性鼻炎”,不久还出现餐后和睡眠期间咳嗽、咳痰、气短和憋气等症状,理所当然被呼吸科专家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经过常规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但咳喘屡屡发作,每每咳得死去活来,总感觉咽喉部被锁住了一样,几乎无法呼吸,每到凌晨2~3点会因咳嗽、咯痰、呼吸困难而被憋醒,强烈的窒息感难以平卧。几经治疗不但毫无疗效,病情反而越来越重,先后5次被送到医院紧急抢救,最严重的一次已导致窒息、不省人事,医生一度已经给他下了《病危通知书》,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折磨得这位堂堂院士苦不堪言:“我一辈子都是想方设法地医治病人,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医生能把我的病治好呢?”

作为一名医生,汪院士坚信自己的病不是哮喘,为了搞清病因,他踏上了艰苦卓绝的研究道路:查资料、翻文献、请教同行,逐步形成胃食管反流病这一推断的雏形。后来他到消化科进行了详细检查,证实了胃食管反流病就是“致命元凶”,直到此时才恍然大悟:困扰自己已久的致命性呼吸困难乃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一种最危及生命的呼吸道并发症——喉气管痉挛,它牵涉到耳鼻喉科、消化科、呼吸科等多学科。后来在美国接受了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症状神奇般地消失了,又恢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

汪院士得救后,发现国内竟有7%~15%的人群患有咳嗽、哮喘而长期被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长期得不到正确有效治疗,所以他立志要帮同病相怜的病友脱离苦海。

他的这一迫切想法当时遭到了很多同行的反驳,因为国内医学界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一无所知,要在这种跨学科的研究上实现突破,费时费力不说,还会名誉受损。尽管如此,可丝毫没有动摇汪院士的决心,后来他的想法得到了二炮总医院的赞同和支持,在他的建议下,很快把国外一批先进的检查和治疗设备引进到国内,2006年4月29日,由汪院士领衔的国内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落户二炮总医院,专门设立了独立的病区,配备了强大的医护力量,很快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优势学科和技术特色。迄今为止,汪院士已为数万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2000多人得到射频或胃底折叠治疗,最长的忍受着50多年的误诊之苦,看到一名名和他一样的患者重获健康,汪院士洋溢着满脸自豪,患者都称汪忠镐是救世主。

汪忠镐历史性地提出了以胃食管交接处为启动器、以咽为反应器、以口鼻为效应器、以喉气管为喘息形成器的临床征候群,称为“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这个新概念在国内医学界得到公认和普及,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技术在中国推广应用。2010年,凝结了汪忠镐心血的《食管反流与呼吸道疾病——胃食管喉气管综合症》一书问世,掀开了中国医学史上新的一页。

勇闯禁区,使世界性医疗难题再也不是不治之症

越复杂、越奇怪的病例,汪忠镐越是不怕,反而越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去攻克。

在临床治疗中,他发现很多患者经常挺着充满腹水的大肚子前来就医,并伴有肝脾肿大、食道静脉曲张、下肢肿胀、皮肤溃烂等症状。教科书上关于这类疾病的描述只有简短的一段话,很多大夫把这种病作为肝炎后出现的肝硬化来治疗,结果越治越糟,患者死亡率竟高达90%以上。这到底是什么病?病人如此痛苦,怎能眼睁睁看着患者忍受疾病的折磨?

="window.open('https://file.fh21.com.cn/fhfile1/M00/4D/E4/ooYBAFjCacyAfzkCAAJzjy_E0V0079.jpg')" src="https://file.fh21.com.cn/fhfile1/M00/4D/E4/ooYBAFjCacyAfzkCAAJzjy_E0V0079.jpg"/>
汪忠镐院士正在主刀手术

20世纪80年代,汪忠镐就开始向这种病“开战”,进行了20多年系统的、全面的、详尽的研究,做了68万人群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在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终于总结出这种病叫“布加氏综合征”或“肝静脉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关键症结是“下身大静脉向心回流发生堵塞”,他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分型、诊治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他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需要,创建了“侧径布加根治术”、“肠系膜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等10多种术式,在全国和国际得到推广,使该病就诊时所见的早期病例从10%上升到60%,患者死亡率从90%降到5%以下。

汪忠镐介绍说,肝肿大、腹大如鼓、消化道出血、双下肢水肿等都是布加氏综合征的典型症状,患者十分痛苦,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为需手术部位大小血管交错、重要器官密布“无法下刀”,被医学界称为“外科禁区”。

自从汪忠镐独创的多种术式应用于临床后,使布加氏综合征再也不是不治之症。一位58岁男子,肚子大如孕妇,在忍受腹胀、胸闷、呕吐的折磨同时,病情也逐步恶化,生命危在旦夕,因病情棘手、诊断难度大辗转多家医院均不敢收治,汪忠镐认真研究了他的病情后,为他成功实施一种“自体循环转流术”后,所有症状立即消失,患者喜获新生。

汪忠院这一“拿手好戏”很快在国内传开,全国各地布加氏综合征患者都慕名找他做手术,他一下刀使无数名患者逃离死神的魔爪。

1996年,国际脉管学院授予汪忠镐研究成就奖,他是全球获此殊荣第一人。

当问起汪院士晚年有什么计划时,他微微一笑:“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会一直搞我的学术和研究,因为有太多病人等着我去救!”

采访手记

年过七旬的汪忠镐院士,是伴着新中国的成长而成长的,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他牢记肩上的神圣职责,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始终把“患者的生命高于一切、患者的健康重于一切、患者的利益大于一切”作为行为自己的准则和座右铭,把“为患者服务到底”作为自己最大的价值追求,他的高超医术、崇高品德、高尚医德,赢得了广大患者和医疗界的高度赞誉,享有“值得托付生命的人”的美称。

作为医生,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何使自己的医学道路走得更精彩、更辉煌?汪忠镐院士为我们作出了完美的诠释。为了攻克一个个医学难题,他除了在临床中问诊查体、观察思考,更夜以继日地泡在图书馆、病案室,针对各种各样的疑难病症寻找破解的线索,不断开阔思维,升华智慧。在手术台上,他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每当看到一个个患者逃离死神的魔爪,重新获得健康,他忘却了疲惫,在心中只有说不出的欣慰和快乐。

在汪忠镐院士心中,医学事业和患者永远是最重要的。他的人生道路,可以作为一部当代医生的“启示录”。

专家语录

坚持真理,信赖科学,尽心尽职救治疑难危急重症病人,为发展科学添砖加瓦。

(中国医学家彭雪征莫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