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细菌感染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和发热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肠道细菌感染通常由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常见的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志贺氏菌。感染后,细菌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引发炎症反应。腹痛是常见的早期症状,表现为腹部绞痛或持续性疼痛。腹泻多为水样便,可能伴有黏液或血丝。恶心和呕吐是身体试图排出有害物质的自然反应,但也可能加重脱水的风险。发热是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表现,体温可能升高至38℃以上。
对于轻微感染,可以通过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饮食上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香蕉和蒸熟的蔬菜,避免高脂肪、高纤维和刺激性食物。药物治疗方面,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类或氟喹诺酮类药物,具体选择需根据细菌类型和患者情况决定。益生菌如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可适量补充。
如果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或出现严重脱水、血便、高热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医生可能会进行粪便培养和血液检查以明确病原体,并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预防肠道细菌感染的关键在于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和未经处理的水源,勤洗手并保持厨房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