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小腿和脚踝肿胀是常见现象,主要是因为受伤部位的组织受到损伤,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和炎症反应。肿胀是身体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但如果不加以重视,可能会影响恢复效果。
骨折发生时,骨骼周围的软组织、血管和神经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受伤部位的血管可能会破裂或受压,导致血液和淋巴液无法正常回流,从而在局部积聚,形成肿胀。同时,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启动炎症反应,释放大量炎症因子,进一步加重肿胀。这种肿胀通常会在受伤后的几小时到几天内逐渐加重,随后随着治疗和恢复逐渐消退。
骨折后的肿胀程度与受伤的严重程度、骨折部位以及个人的体质有关。例如,小腿或脚踝骨折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更容易在下肢积聚,肿胀可能更为明显。如果骨折伴有软组织损伤或出血,肿胀也会更加严重。肿胀不仅会带来不适感,还可能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延缓骨折愈合。如果肿胀持续加重或伴有剧烈疼痛、皮肤发紫等症状,需警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或感染。
为了缓解骨折后的肿胀,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受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冰敷来减轻肿胀和疼痛,但要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每次冰敷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抬高患肢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在恢复期间,避免过早负重或剧烈活动,以免加重肿胀。如果肿胀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并发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