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黄疸是由于胆道系统阻塞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的黄疸。常见原因包括胆管结石、肿瘤、炎症或先天性胆道畸形等,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液深黄、粪便颜色变浅等症状。
阻塞性黄疸的发生与胆道系统的解剖和功能密切相关。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管、肝外胆管和胆囊,胆汁由肝细胞分泌后通过胆管排入肠道,帮助消化脂肪。当胆道系统发生阻塞时,胆汁无法顺利排出,胆红素在血液中积累,导致黄疸。胆管结石是最常见的病因,结石可能堵塞胆管,引起胆汁淤积。肿瘤如胆管癌或胰头癌也可能压迫胆管,导致阻塞。炎症如胆管炎或胰腺炎可引起胆管壁水肿,进一步影响胆汁排出。先天性胆道畸形如胆道闭锁多见于新生儿,可能导致严重的黄疸和肝功能损害。
治疗阻塞性黄疸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于胆管结石,可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出结石,解除阻塞。肿瘤引起的阻塞可能需要手术切除肿瘤,或放置胆道支架以恢复胆汁引流。炎症性阻塞可通过抗炎治疗缓解症状,必要时进行胆道引流。先天性胆道畸形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如肝门空肠吻合术。药物治疗方面,可使用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促进胆汁分泌,或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饮食上建议低脂饮食,避免加重胆汁负担,同时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等,帮助改善肝功能。
预防阻塞性黄疸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胆道系统疾病。定期体检有助于发现胆管结石或肿瘤的早期迹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可降低胆道疾病的风险。出现黄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肝功能损害或其他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