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通常无需特殊药物治疗,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退烧药、抗病毒药物及局部涂抹药膏。病情严重时需及时就医。
1、退烧药。小儿手足口病常伴随发热,体温超过38.5℃时,可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这两种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体温,缓解不适。使用时应遵医嘱,避免过量。
2、抗病毒药物。对于病情较重或免疫力较低的患儿,医生可能开具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控制病情发展。但并非所有患儿都需要使用,需根据医生建议决定。
3、局部涂抹药膏。手足口病患儿皮肤和口腔可能出现疱疹,伴有疼痛。可使用康复新液、金霉素软膏或喷昔洛韦乳膏局部涂抹,促进愈合,减轻疼痛。口腔溃疡可用西瓜霜喷剂缓解症状。
4、饮食调理。患儿应多饮水,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汤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口腔不适。适当补充维生素C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恢复。
5、居家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疱疹。勤洗手,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餐具等。居家环境应通风良好,定期消毒,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6、就医指导。如果患儿出现高烧不退、呕吐、精神萎靡、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住院观察治疗。
小儿手足口病多数症状较轻,病程约7-10天即可自愈。科学的护理与适当的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遵循医生指导用药,避免自行用药或滥用药物。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时接种疫苗,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