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地魔”戕害沃野 在污染地还能种吗


农民在铺地膜

田间小路旁随风飘舞的废地膜

农民在焚烧废地膜

近年来,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凭借其能够提高农业综合抗旱减灾能力、挖掘粮食生产潜力、促进农民增收,而被广泛应用于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旱作区,并被誉为现代农业生产史上的一场“白色革命”。但随着覆膜种植应用面积的逐年增大,残留地膜给我区农田及环境带来的“白色污染”也日趋严重。

再污染十几年地就没法种了

“自上世纪80年代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引入我县以来,‘白色污染’就一直存在。随着全县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和覆膜穴播压沙芹菜的普及推广,我们的覆膜面积还在以每年12万亩的速度增加。‘白色污染’的问题再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十几年后,我们的地将因板结无法再种了。”记者近日在西吉县采访时,多年从事基层农业生产的农技干部马兴华提起“白色污染”显得十分担忧。

“残膜造成的最主要的破坏表现在污染环境和破坏土壤两方面。”马兴华告诉记者,目前在农村很多农民对残膜带来的危害并不十分了解,他们大都只是在每年翻地前用耙子简单清理一下,而遗留在地里的残膜很快就被新铺的地膜或翻起来的土壤所覆盖,留在土壤中造成危害。而翻捡出的大块残膜,也往往被农民就地焚烧,或干脆弃置田间地头,造成二次污染。在不少地方,被随意丢弃的残膜堵塞沟渠,影响农田排灌;一些破碎残膜甚至会被混入秸秆、牧草,毒死误食的牛羊……

据了解,目前在我区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的农膜一般是聚烯烃类塑料薄膜,其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和聚乙烯,这类农膜使用起来质轻、透光、保温、保墒性能好,但是其在自然环境中往往需要上百年才能完全分解,而且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一定的有毒物质。这些遗留在土壤中的残膜,不但会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长,降低土壤肥力,还会形成塑膜隔离层,破坏土壤的理化结构,导致作物难发芽出苗,根系难下扎。据自治区农业部门提供的试验测定数据,播在残膜上的种子烂种率、烂芽率及作物子叶期死苗率均较无残膜土地高出5%左右,这些残膜分解时产生的毒还会破坏作物叶绿素的合成,致作物生长缓慢或黄化死亡,严重的会造成粮食大面积减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