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金标准是口服食物激发试验OFC,这是目前最准确的方法。通过让患者在医生监督下逐步摄入牛奶蛋白,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从而确诊。其他辅助诊断方法包括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但这些方法仅能作为参考,无法完全替代OFC。
牛奶蛋白过敏是一种免疫系统对牛奶中的蛋白质产生异常反应的疾病,常见于婴幼儿。遗传因素在牛奶蛋白过敏中起重要作用,父母有过敏史的儿童患病风险更高。环境因素如过早接触牛奶蛋白或肠道菌群失调也可能增加过敏风险。生理因素方面,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更容易对牛奶蛋白产生过敏反应。外伤或感染可能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进一步诱发过敏。病理上,牛奶蛋白过敏可能从轻微的皮肤症状如湿疹发展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如哮喘或消化系统症状如呕吐、腹泻。
诊断牛奶蛋白过敏时,医生通常会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皮肤点刺试验通过将少量牛奶蛋白提取物注入皮肤表层,观察是否出现红肿反应。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则通过血液样本检测体内是否存在针对牛奶蛋白的抗体。然而,这些方法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因此OFC仍然是确诊的金标准。OFC需要在医院或诊所进行,医生会逐步增加牛奶蛋白的摄入量,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如果出现过敏症状,医生会立即停止试验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对于确诊的牛奶蛋白过敏患者,避免摄入牛奶及其制品是最重要的管理方法。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应避免摄入牛奶蛋白。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可以选择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对于成人患者,需仔细阅读食品标签,避免含有牛奶成分的食品。药物治疗方面,抗组胺药可用于缓解轻度过敏症状,如皮肤瘙痒或荨麻疹。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需立即使用肾上腺素注射剂,并尽快就医。日常饮食中,可以尝试用豆奶、杏仁奶或燕麦奶替代牛奶,确保营养均衡。定期随访监测过敏情况的变化,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