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一:国庆期间还能喝到鹿血?
[调查]喝鹿血,准确说是喝鹿茸血。而8月底前,鹿茸就已收割完毕。鹿茸没了,哪来的鹿茸血喝?
昨天一早,记者辗转来到江宁区横溪镇南京亚美梅花鹿养殖场——这里,便是“排队喝鹿血”消息的发生地。
“有鹿血喝吗?”记者举着刊有市民喝鹿血照片的报纸,问老板张秀美。她大笑:“这哪是喝鹿血的季节?鹿茸早没了。”鹿茸没了怎么喝鹿血?见记者一脸茫然,她招呼道:“走,到鹿场就明白了。”
8年前,张秀美夫妇在南京城相继下岗,于是来此创办养鹿场。“最多时养100多头。这两年行情下跌,只保留了21头公鹿。”
走进鹿场,她亲昵地揽过一头鹿,指着鹿头残留的两个“角”说:2岁以上的公鹿,每年割两次茸,一次是5月25日前,另一次是8月15日前。如果不割,一过这个时间,鹿茸里的血就会干掉,鹿茸钙化,像石灰粉,没有一点营养。
“喝鹿茸血才大补。”割茸时,一些熟人朋友会提前到现场,将刚割下的鹿茸直接套在嘴里吸血,一只鹿茸最多能吸9两血,一般的只有三四两,喝一只收300块。“喝鹿血,自古专指喝鹿茸里的血,即茸血。现在都习惯简称,外行人就误以为鹿身上的血都金贵、都能喝,那就错了。”她帮记者厘清了鹿血与茸血的区别。
“排队喝鹿血是怎么回事?国庆长假你们总共接待了多少客人?”记者问道。她接过记者手中的报纸看了看,肯定地说道:“瞎写的。10月份哪能喝到茸血?国庆放假,我们总共就接待了一批客人,6个人,有一个扛摄像机的。他们来吃鹿肉,也不是喝茸血的。国庆排队喝鹿血,是扯谎。”
“喝鹿血的照片是咋回事?”“这个我知道。”张秀美的丈夫杨朝清把记者拉到厨房,从冰柜中取出一只鹿茸示范道:“当时客人就是拿它做样子拍照的。”对“排队喝血”已成为人们热议的“新闻”,他至今一无所知。
水落石出。“南京人国庆长假排队喝鹿血”,竟是一条彻头彻尾的假新闻、真恶搞。它不仅欺骗了众多受众,败坏了南京形象,还传播了非科学的养生方法。
疑问二:鹿茸血能否直接饮用?
[调查]喝茸血并非流行全国的“秘方”,而是同地域文化习俗相关。喝前一定要排查“人畜共患病”。
“全国很多地方都不喝生茸血。”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经济动物研究室主任、中国农学会茸鹿专业委员会主任魏海军研究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喝不喝茸血,关乎地域差异和习惯。例如,我国北方养鹿数量和规模比南方大得多,但很少直接喝茸血,通常是喝加工过的茸血酒。生喝茸血,主要流行在江浙一带南方省份。
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中医认为鹿血性热、壮阳,而北方干燥、南方潮湿,相对而言,南方人更适宜喝助升阳气的茸血,以抗阴倦;二是南方地区受传统文化浸润较深,比北方更加笃信帝王的“养生文化”,更加注重新鲜食材的滋补,强调“偏方养生”。
“倘若不了解鹿的健康状况,贸然喝茸血存在安全风险。”魏海军提醒,鹿和其它动物一样,也会产生“人畜共患病”,而人鹿共患病以慢性传染病居多,如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如果喝了病鹿的血,不仅不滋补,反而易致病。
作为专业的鹿研究工作者,魏海军呼吁鹿养殖场要加强平时的防疫防病,供消费者饮茸血的鹿事前一定要采血化验,排查“人畜共患病”,防止病从口入。至于民间“鹿最不易得病”的说法,缺少科学依据。对于生茸血,要慎喝、少喝,最好别喝——魏海军再三告诫。
疑问三:喝茸血“大补壮阳”、治糖尿病?
[调查]至今,喝茸血并未进入中西医临床应用。说它是“民间滋补品”更为合适。
为什么要喝茸血?在亚美梅花鹿养殖场和江苏亚一鹿业有限公司,记者询问多位“喝过”的员工,他们不约而同羞赧地回答4个字“大补壮阳”。“谁说的?”记者追问。“都这么说。”他们不容置疑地答道。
记者就此请教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处。一位王研究员告诉记者,许多中医古籍中都有茸血“大补虚损”的记载,但至今都是说说而已,没有进入中医或西医的临床应用,更没有任何实验数据证明能“补”多少,因而不能作为一味药或药案使用和治病。说它是“民间滋补品”,似乎更为合适。
南京药科大学中医学院院长、博导马世平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个问题不值得讨论,查查医书,能“壮阳”的补品补法何止百种?喝茸血“壮阳”,只不过是“美丽传说”之一。他认为,当务之急是普及科学养生知识,走出“宫殿秘方”的迷信怪圈,提高公众的是非判断能力。比如,奶牛的生奶不能直接喝,喝了会得牛结核病。那么,生茸血能不能喝?应该依此类推,教会人们科学思维方法。
“我查了许多健康网站,也看到了你说的这条新闻,目前说喝茸血、吃鹿肉治糖尿病的,比‘壮阳说’还多,你信吗?”马世平院长说,糖尿病是终生难以治愈的世界性顽症,如果喝几杯茸血就能“血到病除”,还要医院干什么?这不是骗人就是无知。
在科学面前,笼罩在茸血身上的光环似乎都可以挑破。而让记者犯难的是,那些人为制造的“乌龙”将如何戳穿?比如,“南京人国庆长假排队喝鹿血”这条假新闻,是如何出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