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市57岁公厕保洁员郭大华,月薪千元供女儿读大学,虽生活清贫却毅然收留救助了58岁的异乡流浪女,近日其义举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关注。7月29日,记者前去采访时获悉,这次救助只是郭大华众多善举中的一例,她坦言,不算啥,都是芝麻大的小事,看见别人有难了,帮一下,自己心里不愧疚。
节衣缩食艰难营生
记者在郑州市嵩山南路公厕前,见到了正在打扫卫生的郭大华。只见她个子不高,身穿黄色上衣黑裤子,头发低低地扎着,干起活来手脚麻利。
郭大华告诉记者,她来自尉氏县农村,2001年到郑州打工,做过两年环卫工,后来又做公厕做保洁员。每个月1130元工资,再拉点家属院垃圾挣300多元,一边工作一边供女儿上大学。她在公厕旁边家属院里租了一间房子,10平方米,每月150元。记者看到,一张桌子,两张床,十分简陋,仅够母女俩容身。
郭大华说,自己一天5块钱就够了,炒个馍、凉拌个黄瓜,比较省,平时省几天了,会吃顿面条,菜便宜了买个便宜菜。孩子回来了也改善生活,有时买点鸡架、鸡腿,给她炒炒,孩子还在长个。
提起上大一的女儿,郭大华脸上满是笑意,她说女儿学的是高护,一学期费用近4000元,平时住校周末回家。一周给她100元生活费,省下的她买双鞋,有时省下的钱攒起来会买件便宜衣服。
救助流浪女毫不犹豫
尽管自己生活靠节衣缩食才勉强维持,郭大华还是毫不犹豫地救助了流浪女子袁明芳,毫无嫌弃且没有期限。
那是5月28日上午,郭大华在公厕当班时遇到了流浪女袁明芳,见她可怜就一边拿来馒头水让她充饥,一边跟她聊天了解情况。一问才知道,袁明芳是陕西人,58岁,儿子不孝,她流浪在外捡废品为生,走了半个月特地到郑州找工作,但语言不通,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生存难以维持。了解情况后,郭大华决定给袁明芳帮帮忙,就把袁明芳留下来,同吃同住还帮她找工作。
“她跟我一起住一起吃,我买点馍炒点菜,我喝汤她喝汤,我吃馍她吃馍。”郭大花指着桌子上的半碗米饭说:“中午我炒的馍,她吃不惯,喜欢吃米,我专门给她买了一份米,她没吃完,还剩下一半。”
郭大华在附近给袁明芳找了一个清洁工的活儿,每天早上给她定好闹钟叫她起床,刚开始路不熟还亲自把她送过去,吃饭的时候再给她送饭送水,自己的3条裤子给了袁明芳两条。“给她一条,她弄丢了,就又给她一条。自己剩了一条,晚上洗,白天穿,天热,洗了干得快。”郭大华笑笑说。
袁明芳倒也能干,加班加点,一个月下来,领了1667元工资。虽然有钱了,但袁明芳不舍得吃喝,郭大华还像以前一样做饭俩人吃。对此,郭大华特别理解,她说:“袁明芳家是山区的,比较穷,现在挣了钱也舍不得花。再说了,她还想存点钱回家哩,想孩子。”
采访中,记者见到年龄相仿的郭大华袁明芳在一起说说笑笑,很有默契,像一对亲姐妹。
“要是不救助,心里很后悔很后悔,我想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光做好事不做坏事,你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呢?咱做一件事也不是说为名为利,这只是偶尔发现了。”郭大华反复地说:“很平凡的一件小事,芝麻大的小事,没啥可说的。”
救助已成为习惯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像救助袁明芳这种事在郭大华身上经常发生。她在公厕工作时,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去年冬天就遇到一个男孩,冻得瑟瑟发抖,她赶紧拿馍倒开水让男孩取暖充饥,最后跟救助部门联系,让男孩得到更好的救助。今年上半年又救助了两个有困难的人。平时遇到像残疾人、有困难的人、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她都会尽己之力给他点馍、水,甚至给点钱。对她来说,救助已经成为习惯。
对郭大华的热心,周围居民也有目共睹。
巡防员赵遂宾说:“郭大姐是个热心人,爱助人,本来自己生活就够不容易了,还去照顾别人,难得。”
“她自己家条件不太好,还那么爱帮助人,挺好的人,挺热心的,一直都这样。”邻居勿艳华说,她是一个平凡的好人。
“要不是她,我可能就活不下来,她是我的恩人,我永远不会忘了她。”袁明芳说,在这里干清洁工比种地强多了,有钱了,也可以调整生活了,想永远在郑州跟郭大华一起生活。
郭大华,一个普通人,在经济上甚至还比较拮据,但她却给了身边的人很多感动和温暖,她用实际行动诠释:做好事没有门槛,无论是否有钱,都可以用善念点燃爱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