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症状包括排便困难、腹胀、呕吐和生长发育迟缓。这是一种由于肠道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的先天性肠道疾病,早期识别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主要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遗传因素中,RET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约有50%的家族性病例与此相关。环境因素包括孕期母体感染、药物暴露等,可能影响胎儿肠道神经系统的发育。生理因素方面,肠道神经节细胞的迁移和分化异常是核心问题,导致病变肠段无法正常蠕动,粪便在肠道内积聚。外伤和病理因素在先天性巨结肠中较少见,但严重病例可能继发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
症状表现上,新生儿期即可出现排便延迟或完全无法自主排便,常伴有腹胀和呕吐。婴幼儿期症状更为明显,患儿可能出现慢性便秘、腹部膨隆、食欲减退和体重增长缓慢。部分患儿因长期营养不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严重病例可能并发小肠结肠炎,表现为发热、腹泻、血便等,需紧急就医。
治疗方面,轻度病例可通过保守治疗缓解症状,如使用开塞露、灌肠等方法帮助排便。药物治疗可选择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或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对于中重度病例,手术治疗是主要方法,常见术式包括Swenson手术、Duhamel手术和Soave手术,旨在切除病变肠段并恢复肠道正常功能。术后需注意饮食调理,建议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红薯,避免高脂肪、高糖饮食。适当运动如腹部按摩、爬行训练也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
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的排便情况和生长发育指标,定期随访复查。若发现症状加重或出现发热、呕吐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帮助患儿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