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骨骼系统疾病,主要病理变化包括骨质破坏、脓肿形成和关节功能障碍。治疗需结合抗结核药物、手术干预及康复管理。
骨质破坏:结核分枝杆菌侵入骨骼后,会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导致骨质破坏。常见部位包括脊柱、髋关节和膝关节。炎症过程中,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增加,形成空洞或死骨。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局部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
脓肿形成:骨结核常伴随冷脓肿的形成。脓肿由坏死组织、炎性细胞和结核菌组成,通常无红肿热痛等典型炎症表现。脓肿可沿组织间隙扩散,形成窦道,甚至穿透皮肤,导致慢性溃疡。脊柱结核中,脓肿可能压迫脊髓,引发神经功能障碍。
关节功能障碍:骨结核若累及关节,会导致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最终引发关节强直或畸形。患者可能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和肌肉萎缩。脊柱结核还可能引起脊柱后凸畸形,影响身体平衡和呼吸功能。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抗结核药物是治疗的核心,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治疗周期通常为6-12个月,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耐药性产生。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骨质破坏、脓肿或神经压迫的患者,需进行手术干预。常见手术方式包括病灶清除术、植骨融合术和关节置换术。手术可有效清除病灶,恢复骨骼稳定性。
康复管理:康复期需结合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如关节活动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和姿势矫正。饮食上应增加蛋白质和钙质摄入,促进骨骼修复。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骨结核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关键。患者应积极配合注意休息和营养,避免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