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办医院不能完全企业化经营需重社会责任

5月29日上午,卫生部官员及相关专家做客中新网,就当前医改热点及医患关系等话题进行解读,并与网友在线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延中指出,政府注入资金是因为要保障医疗卫生的公益性,社会资本办医院,不能完全变成企业化经营,应体现公益性,体现社会责任。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指导意见,把医疗卫生作为向民间投资的七个重点领域之一,卫生部医改办信息组组长、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副司长姚建红指出,目前社会办医的好处有三方面,第一个,从政府来看,有利于扩充医疗卫生资源,缓解政府资源不足的问题。从公立医院改革来讲,有利于扩充竞争面,增强对公立医院的竞争。从群众来讲,给人民群众一个多元化的选择,既是保证我们的居民的服务需求,也保证其他的非基本的医疗服务的需求。

姚建红指出,发展社会办医是基本原则,既要扶持,也要监管,既要规范,也要发展,现在的政策对于社会办医的政策相对比较宽松一些,但是地方落实还有一个过程,要加大落实力度,但是加大监管,是我们卫生部门的重要的职责。怎么样加强管理,使得民办医院诚信来办医。

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称,其实中国这30年来一直都是在鼓励民营资本办医,但是几乎没有一家小医院从诊所变成一家综合性的大医院。李玲分析指出,在中国办医仍要看到医疗服务的特殊性,这个行业它的特殊性,就在于仅仅有钱不行,它需要一个团队的协作,需要长久地投资建立品牌,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中国的民营资本现在开始在做非盈利了,比如最近北京刚刚成立了嫣然儿童医院。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老百姓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吁是非常迫切的,中国得先把自己的公立医院好好办好。

允许社会办医,就必须允许医生慢慢地流动起来,但目前,大量的医生还在公立医院。针对这个问题,李玲回答称,中国现在的医疗服务市场其实是过度竞争的市场,每一家公立医院都是自我经营的,都在竞争。中国民营医院本身的力量就不行,在竞争中都是靠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在生存,这个问题可能不是单方面能解决的,它需要把公立医院办成真正的公立医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延中称,医疗卫生它的宗旨是救死扶伤,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都需要资源,当然也需要竞争资源。政府注入资金是因为要保障医疗卫生的公益性,社会资本办医院,也不能完全变成企业化经营,大部分国外的社会资本注入也不是盈利性的医院,还是非盈利性医院为主,政府鼓励的也是非盈利性的。中国的医疗机构不能按照企业的模式去管理。

王延中指出,在医院的监管上,一定要从把医院看成企业这样的管理模式中转换出来,怎么样在公益性这个方向上,体现社会责任,让医务人员不是经营者,也不是企业的高管,公立医院的院长绝对不是企业家。医疗机构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但是宗旨不能变,既然要让医疗机构变成事业,就需要社会资本,公共资本注入。

王延中称,中国医疗机构还是需要社会的力量,公共的资金来注入医院,这样可以对医院的行为进行强有力的监管,医院之所以是盈利性突出,就在于内部监管不规范,医院的收入是大问题。医疗机构的业务收入应该上缴财政作为公共资金去管理,而不是作为企业的自有资金那样,扩大规模,医院的规模扩大,必须有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扩大规模时把有限的医疗资源投入到物质设施上,这样就导致医疗成本高,没有变成有效的医疗服务提供给患者。包括我们用的药也是这样,像这样的监管如果不到位,医疗机构的资源投入方向都不明确,也带不来好的结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