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分为抗骨吸收药物、促骨形成药物和双重作用药物三大类,具体包括双膦酸盐、雌激素调节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改善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抗骨吸收药物:抗骨吸收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质流失。双膦酸盐:如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是治疗骨质疏松的一线药物,可口服或静脉注射,需注意胃肠道副作用。雌激素调节剂:如雷洛昔芬,适用于绝经后女性,可选择性作用于雌激素受体,改善骨密度,同时降低乳腺癌风险。降钙素: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缓解骨痛,适用于骨折高风险患者。促骨形成药物:促骨形成药物通过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新骨生成。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如特立帕肽,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需每日皮下注射,疗程一般不超过2年。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如骨化三醇,可促进钙吸收,改善骨代谢,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双重作用药物:双重作用药物兼具抗骨吸收和促骨形成的作用。地诺单抗:通过抑制RANKL蛋白,减少破骨细胞生成,每6个月皮下注射一次,适用于无法耐受双膦酸盐的患者。罗莫单抗:通过抑制硬化蛋白,促进骨形成,适用于骨折高风险患者,需每月注射一次。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药物,同时结合生活方式调整,如增加钙和维生素D摄入、进行适量负重运动等。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确保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