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好发于未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力较低或存在高危行为的人群。这类人群由于缺乏对病毒的免疫保护,更容易感染乙肝病毒,导致急性发作。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传播,比如共用注射器、不安全的性行为或母婴传播等。未接种疫苗的人群,尤其是新生儿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感染风险较高。成年人中,医护人员、血液透析患者、性工作者等职业暴露风险较大的人群也容易感染。免疫力低下的人,比如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或艾滋病患者,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急性乙肝。
急性乙肝的症状可能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黄疸等,但这些症状并不特异,容易被忽视。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尤其是近期有高危行为或接触史,建议尽快就医检查。医生会通过血液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来确诊,并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大多数急性乙肝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和休息后可以康复,但少数人可能发展为慢性乙肝,需要长期管理。
预防急性乙肝的关键在于接种乙肝疫苗,尤其是新生儿和高危人群。日常生活中,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用品,减少不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等措施也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如果怀疑自己可能感染乙肝病毒,应尽早到医院进行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是避免病情恶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