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玛氏公司带着德芙士力架等巧克力品牌进入中国;20多年后,中国儿童肥胖率连翻两番,12岁以下儿童的糖尿病患病率增一倍。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三高"零食,在洋品牌的甜蜜广告攻势下迅速俘获孩子们的心,也成了家长们的心病。营养专家认为,政府须加强食品广告监管,消费者应加强食品问题维权意识,才能控制零食企业对于儿童健康不负责任的推销冲动。
玛氏公司对中国儿童的不平等"三高"条约
20多年前,德芙巧克力、士力架泡泡糖、彩虹糖等这些原本中国没有的"三高"零食,随着世界上最大的糖果制造商玛氏(MARS)公司进驻,迅速占领了中国的空白市场。20多年后,随着玛氏甜蜜广告攻势对消费者偏好的培养,这些原本于健康无益的垃圾食品,迅速赚走了孩子们口袋里的零花钱,夺走了儿童的健康资本。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霍军生博士介绍,除洋快餐,垃圾食品还包括只提供热量,别无其他营养素的食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三高"食品。玛氏公司的士力架等零食均以"三高"着称,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缺乏,其他营养成分更是无从谈起,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和龋齿等疾病,严重威胁儿童的身体健康。
早在2007年,玛氏公司就发出停止面向美国12岁以下儿童推广士力架等产品的通告,目的是为减少儿童在受广告吸引后,大量进食含有高脂肪、盐和糖的食品。但在中国市场上,玛氏公司却从未停止向12岁以下儿童推销食品,更有甚者,其不少销售策略是专门针对少年儿童的,利用重口味、卡通包装、时髦广告,不断吸引祖国下一代购买"三高"垃圾零食。
例如,玛氏公司的M&M'S巧克力豆就是这样一款高糖、高色素的垃圾食品。为吸引消费者的好奇心和购买欲,其广告以"快到碗里来"为噱头,讲述一个男孩如何享受将奋力抵抗的"巧克力豆"置于死地的快感。这则广告深入人心,然而家长们不禁担忧,孩子们是否会效仿这样的暴力倾向。为扩大销售,玛氏公司还推出了红、黄、绿、棕四色巧克力豆,用鲜艳的外表吸引少年儿童,让孩子们的口袋和肠胃塞满不健康的"三高"食品。
呵护本国儿童的健康,牺牲中国儿童的健康,玛氏公司的双重标准令消费者深感不安:作为一个全球性食品企业,玛氏公司良心何在?
玛氏垃圾食品的"罪"与"罚"
彩虹糖溶解实验:人工色素与香精是彩虹糖的灵魂
玛氏垃圾食品的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数度被曝光,其食品配料表上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不知所云"的食品添加剂,对儿童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然而玛氏公司从未在食品包装或广告宣传中提及食品添加剂对儿童的不良影响,这无异于亵渎和践踏儿童消费者的消费知情权。
据《消费者报道》消息,今年元宵节前夕,玛氏公司旗下的德芙巧克力被曝反式脂肪酸含量最高,摄入过量可能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并诱发心血管疾病。
据《健康时报》报道,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李园园通过溶解实验发现:玛氏旗下的彩虹糖含大量人工色素与香精,这两种成分是所有食品添加剂中对孩子健康影响最大的,摄入过多会增加儿童体内锌的流失,导致孩子食欲降低,严重的会有异食癖,还会使儿童伤口愈合缓慢,生长发育迟缓且智力降低,甚至影响到生殖功能等。
2013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在一批进口到中国的M&M'S巧克力豆中检查出人工色素日落黄超标,这种过量的人工合成色素进入儿童体内,容易沉着在未发育成熟的消化道黏膜上,引起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干扰儿童体内多种酶的正常功能,对机体新陈代谢和体格发育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
2009年,《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报道,武汉各大超市内玛氏箭牌旗下的"大大"泡泡糖存在内外包装生产日期不一致问题,对食品安全构成隐患。泡泡糖中的胶质成分主要是橡胶和增塑剂,被人体吸收后会对身体造成毒害,本不应该向儿童贩售。此外,泡泡糖吹出泡泡之后,还会粘附空气中的大量灰尘和细菌微生物等,容易造成儿童患病。
面对如此严重的食品质量问题和多起消费者投诉,玛氏公司始终讳莫如深,闭口不提,以消极回避的"鸵鸟政策"应对发生在自己产品上的安全事故,使儿童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被践踏。不顾他人生命安危,闷头发财,玛氏公司良心何在?
立法缺位,中国儿童健康被玛氏广告拐走
玛氏垃圾食品的轰炸式营销策略
对于中国儿童来说,广告已取代父母成为他们了解消费品的最主要途径。玛氏食品广告中大肆宣传糖果巧克力等高热量食品,已让许多儿童养成了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专家分析,由于中国内地正成为一个新兴的消费市场,儿童很容易把广告视为一种"有价值的信息来源"。可怕的是,不良广告惯用的伎俩,常以知识的名义、科学的名义、时尚的名义对儿童受众进行误导与诱惑。
垃圾食品广告常常画音并茂,台词精炼,重复播放频率甚高,容易营造一种看似轻松欢乐的氛围。这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喜好与倾向。诸如士力架、脆香米等广告配以"横扫饥饿"、"补充能量"、"妈妈信赖、孩子喜爱"等口号很容易误导儿童的食物选择,尤其是那些尚未形成批判性认知的儿童。
更为严峻的考验是玛氏垃圾食品广告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冲击。即使坐在家里,充斥荧屏士力架广告,也让孩子们餐前饭后反复领教着低俗广告的"洗脑教育":恶搞名着、暴力倾向、性别歧视……玛氏广告频频借人性的阴暗面绑架儿童的审美趣味,将错误和低俗的思想灌输给天真无邪的儿童,对其心理健康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不论玛氏公司出于什么动机,这都违背了道德的底线。
中国营养学会副秘书长杨月欣表示,由于垃圾食品和垃圾广告的危害短期内显现不出来,没有得到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在立法方面更是空白,国外的一些举措完全可以为我国所引用。以美国为例,康涅狄格州已颁发禁令,禁止全州中小学向学生宣传和出售含糖饮料、巧克力和膨化类垃圾食品,这为儿童身体健康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垃圾食品危害身体,垃圾广告会荼毒心灵。品牌营销不是万金油,如果褪下玛氏公司炫丽的广告外壳,暴露其坑蒙拐骗、残害生灵的洪水猛兽本质,最终将被消费者抛弃。
歧视中国消费者请玛氏公司回火星
到这里我们不禁疑问,为什么像玛氏公司这些享誉世界的名企,一到了中国就成了"张牙舞爪"摧残祖国的花朵的害虫?在母国谨言慎行,在中国肆无忌惮,究竟是什么让玛氏公司变坏了?
长期以来跨国企业在中国享受了太多的"超国民待遇",这无形中滋长了一些洋企业的傲慢心理,使之公然歧视和侵犯中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追求利润,许多外企挺直了腰板偷工减料,用垃圾食品坑害消费者,甚至无视法律法规和大众的频频抗议。
中国相应的法律还不完善,相应的监管仍有缺失,当狡猾的老鼠遇上瘸腿的猫,"钻空子"就变得轻而易举。种种政策、市场和社会的罅隙,给了各跨国公司留下了极大的利益空间,"血汗工厂"的"洋垃圾"从此流毒人间。
然而,自古"创誉难如针挑土,毁誉易如水推沙",消费者一旦被伤害,重建对企业的信心尤为艰难。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民族食品企业的振兴,"洋垃圾"的缔造者们必将为消费者所抛弃。玛氏公司固然可以继续排斥所有批评和指责,以满不在乎的态度继续自欺欺人,但最终的结局就是彻底丧失信誉和市场--没有了中国消费者的认同和信赖,玛氏公司最终只能被请回"火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