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暴力辱医事件频发,从表面看,是医患信任脆弱;从深层看,是医疗行业公信力丧失。要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轨道,让医生回归纯粹的看病角色,用合理的医疗制度支撑起医者的良知,从而挽救医疗行业的公信力
最近,苏州一名患儿病情危重,医生让家长在《医患沟通记录》上签字,家长却写道:“如果肺炎医治不力,导致严重之后果,本人必将采取暴力手段!”经医生再次沟通,家长道歉并重新签字。
孩子生病,家长心忧,急切希望医生抢救,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即便想让医生尽心尽力,也不必采用威胁、恐吓等暴力手段,否则就会触碰法律底线,导致事与愿违。况且,要求医生不能失败,也不符合自然规律。其实,面对一位危重患者,医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抢救成功。无论贫富贵贱,医生都不会轻易放弃。试想,哪个医生真的希望病人死在自己手里呢?治病救人,既是医生的天职,也是医生的本能。不久前,浙江长兴一位医生被醉酒患者打伤,躺在床上治疗。当他听见隔壁来了一名危重病人,立刻起身下床,穿着病号服就去参加抢救。尽管自己受了委屈,依然不改初衷,这就是医生的本色。所以,患者拜托医生关照,与其用恶语,不如用真心。因为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信任才是最好的托付。
医生是全世界最神圣的职业之一。人们之所以愿意将生命托付给一群“陌生人”,是因为这群人代表社会的良知,是公认的生命“守护神”。可以说,医患信任是一代又一代人积累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也是医疗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公共资产。但是,在当下社会转型期,我国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总体偏低,除了对特定医生的特殊信任之外,缺乏对医疗行业的普遍信任。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暴力辱医事件频发,从表面看,是医患信任脆弱;从深层看,是医疗行业公信力丧失。
医患信任,积累难,摧毁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公立医院逐步被推向市场,自负盈亏,出现了过度趋利倾向,偏离了公益性轨道。在医疗价格不合理的背景下,公立医院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不得不用做买卖的方式做医疗,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并将创收压力层层传导给科室和医生,导致很多医生靠牺牲善良才能完成经济指标。在利益驱使下,医生既要考虑治病,又要考虑赚钱,扮演着尴尬的双重角色。有的医生不是该怎么用药就怎么用药,而是怎么赚钱就怎么用药;不是该怎么治疗就怎么治疗,而是怎么赚钱就怎么治疗。很多患者感叹,如今很难见到一张“干净的处方”了!与此同时,民营医疗野蛮生长,承包科室、小病大治、虚假宣传等行为屡禁不止,突破了医疗行业的底线,透支了医疗行业的信誉。老百姓分不清哪家是不骗人的医院、哪里有不牟利的医生。其结果是,医患关系沦为“买卖关系”,医患信任逐渐解体,医疗行业的公信力被严重侵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根本出路在于深化医改,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轨道,让医生回归纯粹的看病角色,用合理的医疗制度支撑起医者的良知,从而挽救医疗行业的公信力。当白大褂不再沾染商业气息时,当每一张处方都干干净净时,医患信任必将重新归来。